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院系新闻

MODO讲习堂第六讲:物、地景和主体建构——宁玛派的伏藏实践

作者: 发布日期: 2015-03-26

324日下午3点,美国密歇根大学人类学博士候选人李晋应邀来到我校闵行校区社会发展学院,做题为“物、地景和主体建构:宁玛派的伏藏实践”的讲座,该讲座是人类学研究所MODO人类学讲习堂的第六讲,也是本学期人类学研究所举办的首场讲座。讲座由人类学研究所黄剑波教授主持,并邀请李向平教授和唐忠毛副教授为评议人,人类学研究所的王富文(Nicholas·Tapp)教授和刘琪副教授及各相关专业和对讲座感兴趣的师生一并参加了本场讲座。

黄剑波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主讲人的传奇经历。李晋为了自己的学术理想,只身前往川西的色达进行了长达数年田野工作,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着自己的田野研究。本场讲座即是他结束田野调查的第一次公开露面。

李晋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塑造当地藏汉佛教互动的宁玛派伏藏实践,让大家对伏藏及其起源和现状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然后由此切入一个在研究中国宗教复兴时被忽略的关键问题,即当学界采用各种外部视角理解市场改革后的宗教复兴时,我们没能首先思考宗教主体是如何形成的(subject formation)。在伏藏的实践中,在宁玛派僧侣通过发现前人留下的伏藏品复兴佛教的时候,地景、物质性、人的行走与找寻,还有宗教的符号学阐释,共同勾连起汉藏社会和历史的不同断面,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新的、愿意跨越汉藏边界的行动者。这一复杂的人与物的互动体现了布鲁诺·拉图尔所说的“团聚”(assembly)。这引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从理论上看,如果该研究聚焦于“物”如何卷入主体和社会的建构过程,则它如何把过去二十年来人类学理论兴起的“物”的关注融入到宗教人类学和中国的宗教研究当中去?而一旦坚持这个思路,则在经验层面,如在探讨羌藏走廊时,我们将有更多方式来讨论承载汉藏社会互动历史的各种文化资源如何在今天发挥作用。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中,各专业的同学积极地向主讲人提出疑问,并与之交流。唐忠毛副教授对李晋的研究给予了肯定,认为该研究作为一种方法对于宗教学研究有着非常积极意义。李向平教授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就本场讲座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李晋老师和各位老师进行了非常热烈的讨论,就一些大家仍存疑惑的问题做出了更为清晰的解答。

讲座持续两个多小时,很多师生意犹未尽,在讲座散后依然找主讲人进行更为深入和细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