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院系新闻

人类学研究所MODO系列读书会第四轮主题活动

作者: 发布日期: 2015-05-06

2015427日上午,阳光灿烂,春和景明,人类学研究所黄剑波教授主持的MODO系列读书会第四轮主题活动在法商楼525如期举行。这一次读书会的阅读书目延续上一活动,为司徒安 (Angela Zito)的《身体与笔》,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本校社会学系和人类学研究所的学生们参加本次活动。

为了延续上一次的读书会活动,金怡同学回顾了汉译本作者李晋所介绍的本书的理论脉络。从福柯的话语理论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到格尔茨与布迪厄关于文化和实践的论述,以及最后关于结构”(structure)与“能动性”(agency)的讨论。接着,黄老师补充道,类似的二元讨论在人类学历史上古已有之,例如individual(个体)和collective(群体),更深一步对于人性的讨论有nature(先天)和nurture(后天),以及culture(文化)和biology(生物)这些只是换了不同的术语,但是问题是相似的。所以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已经延续许久。需要注意的是,早期人类学曾经给欧洲思想界带来了巨大的知识冲击,但是如今的研究逐渐走向了碎片化,如何使现今时代的人类学研究也能出现富有意义的知识生产,是如今的人类学者应该认真思考的。

回到这一次的活动,每位参与者都说了自己的读后感。胡梦茵同学说道,令她影响最深刻的是“秩序”、“被包含的不对等关系”、“阴阳”、“非二元对立”。汪晓风同学认为是,食物在礼运作中的角色,对他的研究有启发作用。李静同学印象最深刻的除了作者对于分类的关注之外,还有对于空间、乾隆的身体的关注。肖云鹏同学结合他自己的学习研究经历,他提到,清朝的异族统治使得他们对于儒家传统越发的注重。张真瑞同学说道,书中提到的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与当下研究中城乡的二元对立很不一样。金怡同学认为,作者使用人类学的方式进行礼仪和物质的相关研究,是很创新性的尝试。听了大家的想法,黄老师表示认可,这本书与上一本相比,在理论上确实比较有难度,但是对于大家而言也是很好的阅读材料。

接着,黄老师带领大家回顾了本书。首先,关于作者最新写作的“序言”,黄老师提到,虽然本书带有很强的时代性,但是经过多年的修撰和编写,可以看到司徒安在学术上的延续性。比如,她强调地方“自身的脉络”。这在人类学中十分重要——理解当地的社会框架,按照被调查者自身的逻辑进行研究。其次,她强调“物质世界”中的“自身理论的实践者”。从近年来的研究可以看到,我们对于文化的探讨一定是在物质世界中进行的,原本的观念认为文化是抽象的、概念的观点已经过时了。接着,我们可以看到Zito的研究关怀——随后的二十年中,她一直在进行关于“身体”和“笔”两个隐喻的思考。但是,她已经不再强调福柯、葛兰西的理论。近年来,Zito主要从事进行关于media(媒介)和mediation(调和)的讨论,探讨一个事或物如何被调和进一个认知体系中。可以看到,她在书中谈到的中国人的“中”就是她所理解的mediation(调和)。同时,“前言”第四页中“自然化”的概念也很重要。在本书中,清朝的统治者满族人,通过制造文本,达到历史的神圣性,完成制造“自然的”秩序。在当下的情境中,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很多事物都被认为是建构主义的,于是我们试图打破他们寻求“自然”,延伸开来例如性解放、女性主义对于女性身体的态度、政治统治的合法性等都是在这个角度进行讨论的。然后,黄老师提示大家注意“导言”第七页中的一段,Zito试图从中国人的逻辑解释,并在某种程度上为反思西方“二元”做出了贡献。黄老师也表示,他个人很欣赏本书的第一章,这是作者最为成熟的思考。

本次读书会结束时预告了下一次我们的阅读书目——科大卫的《皇帝和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