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4日下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十四届(2020)学会学术活动月社会学专场研讨会——“疫情灾害防控与社会治理转型”在华东师范大学地理馆301室举办,众多知名学者汇聚一堂,就疫情下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此次研讨会由上海市社会学会举办,上海市人口学会协办,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研究院和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的转型社会学研究”基地共同承办。
研讨会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熊琼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吴瑞君教授,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李友梅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上海市社联代表吴宗勇为会议作开幕致辞。
吴瑞君教授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市人口学会,热忱欢迎各位与会嘉宾的到来,感谢各位嘉宾对华东师范大学的支持,感谢上海市社联在上海市社科科学研究与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为各高校之间学术交流创造的良好氛围。针对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吴瑞君教授鼓励各个学科积极参与到有关疫情的研究之中。她认为,社区在本次疫情防控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寄望各位专家能够在当下这个中国疫情防控逐渐进入常态化的时期,针对疫情的防控和社会治理转型之间的关系,从学理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文军教授对本届上海市社联学术活动月活动、举办此次研讨会的背景和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在疫情期间做出的学术研究进行了介绍。他宣读了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李友梅教授为本次会议作的书面致辞。李友梅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她首先代表中国社会学学会和上海市社会学学会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和所有协办单位为此次研讨会做出的努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积极鼓励各位研究者“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要“深入调研,查实情,出实招”,“把握规律”,“树立国际视野”,鼓励社会研究者深入社会实践,各位参会者发表真知灼见。
接下来,上海市社联吴宗勇同志代表社联学会处致辞。吴宗勇表示,作为上海市社科联合会的代表,感谢各协办单位及各位专家学者对本届学术活动月的支持,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会议上半场主旨演讲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刘拥华教授主持,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发祥教授评议。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发表了题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社会资本培育》的演讲,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将我国本次新冠肺炎防控作为一个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张文宏教授认为,此次疫情防控能够取得决定性的伟大胜利是因为我国将政府社会资本发挥到了极致,这是我国的制度优势。张文宏教授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对社会资本进行了分析,并从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强调了社会信任的重要作用。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主任马西恒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特色公共领域与社会治理共同建构》的演讲。马西恒教授提出了关于社会治理共同体讨论中隐含的重要问题,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主体多样化的社会格局中,公共性究竟如何达成”?马西恒教授认为,这需要关注到中国的情境,包括文化传统、革命逻辑、现实道路、建政理论,以及公与私、统与分之间的概念辨析和关系处理。最后,马西恒教授阐述了设想中的中国特色的公共领域及其建构,包括中国公共领域建构之必要、中国公共领域之特色、中国公共领域之运作机理,要落地到基层,在具体的情境中建造,围绕具体的任务来达成。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教授发表了题为《口罩的多面性:防护用品、礼物与象征》的演讲。口罩作为关键防疫物资,在防止、控制、救治疫情的过程中都承担着重要作用。何雪松教授通过口罩作为防护用品、礼物和一种象征三个方面进行讨论,总结出口罩的多面性是在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脉络下建构的,它不再是单一且固定的形象,而是因情境而变化的,是流动的、多变的;在极端的情境下,熟悉的场景被解构或得到重新的审视,形成了新的社会文化隐含;口罩的生产、流通与使用成为观察全球化的重要切口。最后,何雪松教授提倡在极端情况下积极进行研究,在秩序被打破的情况下重新研究秩序。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李煜教授的演讲题目为《疫情灾害对社会结构的冲击》,该演讲着眼于社会结构,并将其置于疫情冲击之下来讨论结构变迁的内在逻辑。既然结构是稳固的,自我强化复制的,那么结构为什么会变迁?李煜教授将黑死病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瘟疫下不平等结构的变迁,再将讨论重点转回新冠肺炎疫情,强调注重外生因素对结构耦合系统冲击,结构重叠系统的重构再造与再适应,并提出要着力于找出重叠的结构下,分析重叠的子结构的变化如何引起整个系统的变化。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口研究所博士生程晨代表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教授发表了题为《新冠肺炎病死率演化特征分析》的演讲。报告采用平均病死率作为测量指标,采集卫健委每日发布的全国及湖北省新冠肺炎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和新增死亡人数,对疫情爆发至3月18日期间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平均病死率的“U型”演化模式,并对新冠肺炎最终病死率进行预测。
在第一单元的演讲结束后,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发祥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杨发祥教授立足五位学者的研究,结合疫情期间的个人体验,进行了总结及更深一步的发问。杨发祥教授认为,五位学者的研究都是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对新冠肺炎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进行一些反馈,作为这些研究的延伸,杨发祥教授提出了个人的社会资本如何嵌入到宏观的社会资本之中去,公和私的边界,统与分的平衡点,如何从关系视角审视口罩作为礼物的属性等问题,充分激发了与会学者和听众更深一步的思考。
下半场专题研讨也是我校2020年紫江公益慈善研究专项基金立项课题中期汇报会,由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易益典教授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骏研究员和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琳女士进行点评。本单元主要由青年学者针对疫情期间的社区治理、基层动员、基层互助、草根公益慈善组织等领域进行的研究构成,其研究及项目均受到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支持。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吴越菲副教授发表了题为《作为一种感知的公共危机及其治理——以社区为中心的考察》的演讲。吴越菲副教授以社区为讨论的中心,研究社区如何感知危机、危机对社区的组织治理活动有什么影响等问题。吴越菲副教授提出社区的危机感知与危机治理具有同构性,在整个危机治理的不同阶段上,社区组织会集中感知到不一样的危机,而倾向于确立不同的相应目标,并通过危机治理的任务目标和行动导向两个维度,对社区危机治理行动进行类型学的分析,讨论社区治理行动的差异与感知性影响。最后,吴越菲副教授针对社区危机治理的内在悖论,如参与式危机治理、赋权式危机治理和可持续危机治理的实践悖论进行了反思与讨论。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副系主任吴同副教授发表了题为《党组织与基础性权力:公共危机下的基层动员与社会成长》的演讲。该研究基于抗疫的另一个主战场——社区进行讨论,通过访谈防控疫情中的基层工作人员,对四个社区的研究,总结出基层工作服务下沉,激发社区活力、有的放矢,调动社区资源、自治协商,营造参与氛围,借势借力,实现跨界出圈四个思路。吴同副教授针对四个案例的具体运作的研究,发现基层党组织的“关键少数”可以有效进行社区动员、挖掘骨干、建立支持网络,并在突发危机时期发挥关键作用,对于基层社区建设具有普适意义。短期来说,对于社会成员社会关系建立,家庭和睦,增加社会合作,融入社会是有帮助的,但是从长期来看,需要避免行政干预下的内卷化趋向。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薛红老师把关注点落在“人”的身上,发表了题为《社群书写:从自我疗愈到社会支持》的演讲。该研究缘起与个体在疫情期间产生的社群焦虑,关注到疫情下的母亲群体,针对上海武汉妈妈两地书项目中的“上海妈妈写作群”进行了讨论。该研究分析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普通人如何从个体能力、日常经验以及社群关系中参与和组织志愿服务。通过讲述“上海妈妈写作群”逐渐发展建立的内部的支持,并将这种支持转移到外部,支援武汉妈妈,建立超越时空的社会支持和社会团结。最后,薛红老师提出了在焦虑的社会,如何重新建立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纽带,以及在风险的社会,如何重塑社会群体的支持网络尤其是社会心理安全阀的反思。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类学研究所朱宇晶老师发表了题为《块茎式生存:草根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路径探析》的演讲。本研究通过对草根公益慈善组织摸底调研,讨论草根公益慈善组织如何可持续发展?如何总结发展经验?如何应对外部的规模化偏好和绩效视角等问题。块茎即异质性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连接性和多元性,是一个能生产出变化条件的生成。朱宇晶老师通过对具体的草根公益慈善组织的介绍,讨论了不同的草根公益慈善组织的生存发展路径及特色,总结了不同组织如何处理各种内生和外生性的问题,最后对总体研究印象进行了呈现,提出草根组织具有的在日常状态中边界的消弭、资源虽然是周期的,然是人具有资源生长性、慈善公益理念的弥漫性和专业性等特点,提出基层慈善公益生态的培育是重点,通过内外部视角分析了草根公益组织的生存之道。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骏研究员和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琳女士分别对汇报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点评。李骏研究员对各位汇报人的研究成果表示高度认可,并进行了概括总结,并针对各位汇报人的发言进行点评提问,如:社区在本次疫情的应急体系中位于整体危机的什么位置、社区治理的类型维度与社区危机治理的类型维度是否具有统一性、社区在研究中是整体的组织还是场域中切入视角、社区中参与的分裂状态、党建引领与社区治理的一般操作有什么具体的区别,起到哪些具体的作用、个体为什么会选择私人化的书写或公共化的书写、传统社会支持与网络社会支持的关系、草根慈善公益组织如何具体应对外部的规模化偏好和绩效视角等问题。
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琳女士立足社会组织代表的视角,介绍了紫江公益基金会与华东师范大学的渊源。她首先感谢了四位汇报老师的研究及分享,并提出希望,即更好地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有益实践,推动学术与实践的深入。陈琳秘书长还指出,协作是建立在长久的沟通与信任的基础之上,如何更好地建立信任,基层广泛动员与社会组织成长尤为重要,有待更多案例的分享和更加深入的探讨。最后,陈琳秘书长表示,公益组织的成长发展需要时间和过程,寄望紫江公益基金会能够积极吸收学术成果,并转化为实践动力,更好地推动党群沟通和政策落地。
会议最后,文军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他首先对各位汇报人的研究成果予以肯定,对本次拨冗出席的专家学者以及幕后工作人员表示感谢。文军教授表示,在线上会议逐渐成为一种常态的时候,这样一种线下面对面的学术会议更显得珍贵。最后,他寄望各位老师在将来能够对目前阶段性的成果做出更好的阐释和讨论,尽快转化为学术成果。
此次研讨会在学者们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