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上午10:00,在法商北楼525,我们开展了本学期MODO主题读书会之族群研究读书会的最后一次活动。本次读书会仍由人类学研究所刘琪副教授主持,人类学研究所陈赟老师与民俗学研究所王立阳老师应邀出席,社会发展学院数位研究生与本科生参加,另有本校历史学系的同学友情参与。本次读书会主要围绕现代化语境下的族群讨论展开,为此,刘琪老师精心选择了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的《起火的世界》一书与中央民族大学关凯教授“社会竞争与族群建构:反思西方资源竞争理论”一文作为阅读材料。

基于阅读材料,本次沙龙围绕着以下几个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在现代的、全球化的语境下,在国家、市场的背景中,“族群”意味着什么?族群身份除了具有工具性角色之外,还有原生性的情感或内涵吗?在个体主义的时代,族群为何有持久不衰的魅力?是否因为个体依旧想要寻找意义,寻求归属?国家在族群冲突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实际扮演的角色又如何?
在蔡美儿的书中,作者提出了“主导市场的少数族群”这一核心概念,并通过东南亚、南美洲、中东等地区的案例来论证其普遍性。通过这个概念可以看出,蔡美儿提出的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危机,主要还是少数族群与多数族群之间的冲突,通过市场的引入,少数族群攫取了巨大的利益,但是民主制度的引入使得政治力量按照人口比例来进行重新划分,这样,占有政治优势的多数族群与占有经济优势的少数族群往往发生矛盾,进而发展表现为种族冲突。
主讲人张雨同学详细介绍了全书的内容,并提出了几点感想:一、本书反应的主要问题是经济上的不平等;二、书中描写的当地人对于少数族裔的认识十分刻板化,即使之后与当地人通婚,也无法改变他们的身上的族群标签;三、文化对于族群融合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本书忽略了文化的作用;四、对于中国而言,中国的贫富差距大,虽然书中把中国作为一个反例,认为并不存在少数族群占据大多数资源的现象,但是具体到某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确实存在少数的汉族人占有大量的资源,事实上是符合蔡美儿的观点的。
在场的老师与同学围绕着张雨同学的发言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陈赟老师与王立阳老师结合自己的田野经验发表了感想。刘琪老师指出,从资源分配的角度来看,国家在面临少数族群的问题的时候始终处于两难境地:如果给予少数民族的特殊优待,可能使得他们借助身份的特殊性进行获利;如果不给予,又很难做到实质上的平等。从身份认同角度来看,创造超越族群性的国家意识形态是尤为重要的。美国创造的“美国梦”获得了大多数的美国人的认同,而与此相仿的“中国梦”却难以产生对少数民族的巨大号召。
活动最后,刘老师预告了下学期将要阅读的书目,即《国家、市场与脉络化的族群》。计划分两次阅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