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人类学研究所邀请来自美国内华达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包洁敏(Jiemin Bao)做客校级百场讲座暨Modo人类学讲习堂,做题为:“从硅谷的一座寺庙看佛教共同体的创建”的讲座,由人类学所黄剑波教授主持。参加讲座的有来自社会学、历史学、商学及人类学的各位老师和同学。
讲座开始前,包老师了解了来听讲座的各位师生的学科背景及相关兴趣点。黄剑波教授随后向大家介绍了包老师的个人学术背景及本次讲座的内容。包洁敏教授从1996年即开始了在美国硅谷泰国佛寺的田野研究,基于多年的参与观察,她发现美国的泰国佛寺有着非常鲜明的美国特色。即美国的泰国佛寺是在来自不同种族、民族等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努力下来建设一个泰国佛寺及相关文化的公共空间。

包老师通过对美国佛教、硅谷公民宗教信仰及受教育程度等整体的背景介绍将大家带入自己的研究领域,她以硅谷的泰国佛寺为例,阐述泰国佛教社群如何在美国建筑法规与泰国寺庙规章中平衡与协商,以使神圣与世俗空间和谐共处,并在空间构成中展现其中产阶级的文化生活。包教授认为,美国佛教徒修行并创建了包容的泰国佛寺社区。构建佛教文化空间,既是空间生产,又涉及认同建构。通过日常实践探索美国的泰国佛寺,展示了她从跨国角度重新想象和按地区再划分被称为美国佛教徒的人群。

互动环节,老师和同学们都积极地向包老师提出问题。诸如泰国佛教与美国泰寺在具体的日常生活实践上有何不同?美国的中产阶级何以变成一个泰国佛教徒?等问题。包老师对这些问题分别做了细致的解答。她认为,美国白人或中产阶级并不是“变为”而应该是“成为”(become)。她讲到,我们每个社会成员生来并非就是自己文化所定义的人,而是渐渐的 “成为”,也就是所谓“社会化”。讲座从中午十二点半一直持续到下午三点多,讲座结束后,仍有不少同学就自己的一些疑问与问题和包老师进行了再次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