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院系新闻

大手牵小手——“希望旅程”第二站

作者: 发布日期: 2015-07-06

由香港理工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2015“希望旅程”服务学习夏令营活动是来自于2015年教育部资助的香港和内地高校学生交流计划(万人计划),其目的是为了增进和促进香港与内地高校的师生交流。

75日是2015年“希望旅程”服务学习夏令营正式开课的第二天,早上8点家长积极地把孩子们准时送到学校,香港理工大学的师生和上海华师大和交大团队也按时到达紫竹小学,就这样开始了第二天的服务学习之旅。

沪港大学生合作提高课程质量。在第二天的服务学习中,我们看到了香港理工大学生在来自华师大和上海交大的研究生评估员的帮助下不断进步的表现。根据理工大学的服务计划,一个小组的港理工学生要筹备两个班级的课程。因此上午许多班级都遇到了交换老师的状况,理工大学的学生到了另外一个班级授课,经过评估员第一天的回馈和理工大学师生的交流反思,他们将自己第一天的营会课程修改后为另外一个班级的学生授课。在香港理工大学学生们精心准备的课程安排下,趣味的英语课变得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符合大陆学生的学习阶段;成长课上的生活技能介绍让小朋友们更加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看到,在第一天有小学生反映说,一位理工大学老师一直板着脸,让他们觉得很难受。评估员了解到,这位老师并不是不高兴,只是平时表情一直如此,让人误以为冷漠罢了。评估员前一天和她提出,表示这样对孩子不太好。于是我们看到,第二天这位老师一直保持微笑,虽然有些僵硬,但这却的的确确是最美的笑容。我们还注意到,这位老师第一天讲话始终保持着同一个声调,经过听取评估员的建议后,第二次授课抑扬顿挫,发生了可喜的改变,这也让我们动容。通过这些经历,港沪学生也增加了对不同文化的觉察和适应。

香港理工的大学生服务于上海小学生的同时,上海的大学生评估员和班主任也在时刻关注着小学生们的情况。华师大和上海交大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了评估员和班主任的队伍。他们在观察香港大学生上课表现的同时,也在及时照顾着上海的小学生们。孩子们由于家庭或者学校环境的不同,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有一名三年级的小朋友在上课的时候,突然把桌子移开了自己的小组,说不要和其他小组成员一起,问他为什么不和同学一起玩,他也不说话,经过上课老师和班主任的一番劝导,在征得他同意以后将他设置在另一个小组,同时鼓励新的小组欢迎新来的组员,并给他分配了小组的任务,让他能很快融入新的集体。在上个人成长课的时候,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老师让所有同学画画,这位同学却不肯画画,老师告诉他画画是为了表达自己,不是为了比赛谁画得更好,所以可以自由发挥。经过老师的一番引导,他还是不肯画画,他开始将折起纸来,于是老师便说,如果你想折纸,也可以通过这个方式表达自己,在班主任的鼓励下,小朋友折了很多漂亮精致的折纸作品送给了老师。在中午分发午饭的时候,同样是这位小朋友,他主动给各位同学分发酸奶,还给老师添饭,呈现了积极的助人合作的一面。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陪伴孩子的精力有限,许多孩子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因而会通过各种方式得到老师的爱和鼓励。作为老师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需要更多地去了解。

由于此次夏令营的孩子是来自于各个地方和学校的,因而在一起交往中会有许多因不同而碰撞出的火花。有一位是来自于湖南的同学,他以前是班长,而另一位同学也是班长,来自于本地上海的小学,他们被分配到了同一个班。由于上海的同学嗓门很大,也很积极,成功地得到了老师的关注,而来自湖南的同学也想要得到掌控权,但是自己势单力薄,于是跟班主任说要退出这个班,要在宿舍里呆这几天,不愿意与班里的同学一起玩。我们的大学生私下里单独跟她聊天,了解她的想法,并询问她关于香港老师上课的看法,让她帮忙提建议。最后评估员将这位同学的建议反馈给了香港上课的老师,香港老师根据这些建议改进了课程设计,最后上课的效果变得非常的好,这位同学也感受到了在这个班级里的存在感,不再说要退出这个班级了。

这次“希望旅程”服务学习夏令营是由来自上海及外地的367名儿童青少年,82位香港理工大学本科生以及32位来自华东师大及上海交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由于此次夏令营走到了一起。在这里,大手拉着小手,发挥着我们的智慧与热情,实现着共同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