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院系新闻

MODO人类学思享会第四场

作者: 发布日期: 2015-10-09

2015921日下午六点半,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在闵行校区法商北楼101如期举办了MODO人类学思享会第四场。本次会议由人类学研究所全体三年级硕士研究生就其自身的田野实践与大家进行分享,讲座由人类学研究所朱宇晶老师主持,参加本次活动的有人类学研究所的多位老师与全体研究生以及相关专业的同学。

首先人类学研究所三年级硕士留学生Nancy分享了她在坦桑尼亚的田野经历,围绕其主题“一个消失的行为:自然资源是如何在坦桑尼亚非法出口(A Disappearing Act :How natural resources are illicitly exported from Tanzania)”她通过在中国商人的公司中作翻译的工作,从而成功的进入到当地的市场体系中,在观察中发现大量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并在人们的交往中占据一席之地,当坦桑尼亚人与中国商人进行贸易时会产生误解,当地人与中国商人对于合法性的理解有所不同。同时在她的研究中也着重探讨了坦桑尼亚的自然资源如象牙是通过何种渠道贩卖至海外,并更深层次的理解非法和合法的货物在不同的地区所具有的意义。

第二位分享者是人类学研究所三年级硕士研究生陶安丽,她讲述了在云南红河州金平县勐拉乡南柯村的田野实践,首先介绍了其田野地点的风土人文环境,其次以Jame Scott的低地国家和高地民族的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当地的政治和生计变迁,她从教育、生计、当地政府的项目等方面进一步论述了在国家影响下的当地村民的生计转换,在她的观察中发现高地民族在面临和国家接触的时候,是有一定的自主能动性的。从她的田野分享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如何与“跨境民族”做朋友,更好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中。

第三位分享者是人类学研究所三年级硕士研究生裴一宁,她的田野实践的主题是“如何制作五谷杂粮”并进一步探讨中国人的养生观念是如何形成的,首先她介绍了她的田野地点分别是在位于上海和云南的五谷杂粮店,并通过对比两家店在货物的空间摆放上的布局设置,引申出五谷杂粮销售的理念。其次分析了消费人群的比例构成,以及消费群体养生知识的来源,在她的研究中发现人们的养生观念是复杂的,也是一种传统的再创造。

最后一位分享者是人类学研究所三年级硕士研究生张夏捷,他的主题是“如何卖饼干”,并在他的田野实践中寻找消费空间的建构过程,通过进入相关的饼干企业,解读他们企业文化中的“语言”、“仪式”与“欢腾”,探讨他们如何通过不同的陈列标准将整个场域构建起来,分辨理解消费者与公司员工对饼干陈列空间的想法,并通过相关的培训将销售理念传承下去。

在接下来的交流环节,在场的老师与同学就前面分享者的田野实践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积极地提出了相关的问题与看法,就其中的疑惑与各位分享者进行了交流,本次分享会持续了将近三个小时,并在最后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