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2日下午三点,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法商北楼101教室举行了MODO人类学讲习堂第十六场讲座,来自上海纽约大学的人类学教授司徒安(Angela Zito),受邀为我们做题为“中国梦博物馆:3-D中的孝顺价值(China Dreams of Museums:Filial Values in 3-D)”的学术演讲。此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黄剑波教授主持,众多师生前来参加。

在本次讲座中,司徒安教授一共提出了三个关键问题并一一进行解读。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中国梦运动(China dreams campaign)”,中国梦自提出以来一直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有关中国梦的各种社会活动和宣传活动也不断开展,司徒安教授认为梦(dreams)一词具有“现在”和“未来”的双重含义,表现了中国人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而“孝顺(filiality)”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美德,与中国梦的内涵需要十分契合,因此“孝顺”在当今社会的复兴也是一种政府进行宣传的手段。司徒安教授的第二个问题是“何为孝顺”,她分别解释了中国古代儒家的“孝”和佛教的“孝”,儒家的孝讲求伦、礼与天人感应,而佛家则认为父母恩重难偿清,她认为“孝”不只是一些具体的孝顺行为,而是一个对更大更广事物的象征。接着司徒安教授提出了三个问题中最后也是最核心的问题“这里的博物馆是什么,为什么它会有如此的价值”,她因此重点介绍了位于四川省邛崃市固驿镇公义村的的孝顺博物馆,馆内陈列着许多榜样人物关于“孝顺”的相关用品,将原本的2D宣传以更直观更真切的3D形式展现给人们,司徒安教授将这一现代孝顺博物馆与古代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进行了比较,认为我们一直接受的传统儒家关于孝的解释是狭隘的,孝的含义要比这些意识形态层面上的解释更广更大。在最后一个问题中,司徒安教授又引申出另一个重要问题,即“为什么所存在的是博物馆而不是庙(temple)”,她认为庙的宗教性质和中国传统孝道的儒家色彩相互分离是解释这一问题的关键。
随后,讲座进入互动环节,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积极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看法,与司徒安教授就“孝顺”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