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8日下午1点,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在闵行校区法商北楼525会议室举行王富文教授追思会。追思会由人类学研究所吴旭老师主持,前来参加追思会的校外师友包括澳洲国立大学人类学系Andrew Kipnis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廖迪生教授,复旦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纳日碧力戈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张江华教授等。华东师范大学前副校长罗国振教授、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文军教授、人口研究所丁金宏教授、社会学系主任李向平教授、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王晓葵教授、社会工作系韩晓燕教授等众多校内师生全程参与追思会。

全体默哀3分钟后,文军教授代表社会发展学院致辞。他首先就26日王富文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作了简短的总结。为更好的纪念王富文教授的学术成就和生平事迹,文军教授指出,社会发展学院将设置王富文教授纪念讲席,翻译和结集出版更多王老师的学术著作,举办专题学术研讨会等。他认为今天的追思会只是一个开始,今后会用更多更加学术化的活动形式来纪念王富文教授。接着他谈起了与王老师个人交往的故事,在他的印象中王老师初到华师大就积极主动的了解中国大陆高校的各种管理制度,并且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王老师建立了专门的人类学研究所,并广为邀请国内外老师到此任教,使人类学专业走向了国际化的道路。人类学的系列讲座等学术活动也非常活跃,人类学专业的发展也在王老师的带领下逐步走向了新的阶段。文军教授提到,在查出病情的一年中王老师还在努力工作,但随着病情加重王老师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此他表示深深的惋惜和敬佩之情。
接着观看了王富文教授与他的学生们出外做田野的一段视频。并由此进入了自由发言时间,香港科技大学廖迪生老师说起了他与王老师的故事。他认为王老师是他的老师亦是他的朋友,他们相识在1985年年底,因为对人类学产生了兴趣就加入了当时学校组织的在云南、广东的田野调查,王老师也身在其中,王老师对田野的热情深深感染了他,也传授了他很多关于田野的经验,并和王老师达成一致认为做田野最重要的是要住在当地人的家中。在1990-91年,他在香港新界做田野调查,主题是关于经济和政治方面,但当他深入当地社会时,宗教因素总是时时困扰着他,当时王老师还在香港教书,他就常常跑到香港中文大学去请教他,王老师的田野经验对于他来说受益匪浅。他认为王老师由一个读英国文学的绅士到去做田野的人类学家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在做田野时,人类学学者是边缘人;在学校,人类学也是边缘,但是王老师勇于把人类学的研究由边缘变成前沿,强调个案的研究,打开视野去加深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变成整个学科的交流,这是他深深敬佩的。廖迪生老师最后动情地说“王老师,认识你是我们的荣幸,我们一定会把你对人类学的热情和关怀延续下去。”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Kinpnis教授分享了他与王老师的一些故事,王老师来(ANU)教书时,他去机场接他,那时他开着一辆比较破的车去接王老师,到达宾馆时王老师拿出了一些钱并解释不小心碰到了他的车,让他可以拿这些钱去修理,虽然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Kinpnis教授认为他可以感受到王老师严谨负责的态度。让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王老师对苗学非常的热爱,同时对苗族的学生也十分关爱,当时有七个不同国家地区的学生申请攻读国立大学人类学的博士,并且申请了奖学金,当王老师得知有一位是苗族学生时,他就非常支持那位苗族的学生,虽然那个学生的成绩有可能是最差的。值得一提的是,无论何时只要有相关的工作或事情,他一定能首先想起苗族人。他也认为王老师是一个“夜猫子”,一定会在夜里2、3点读完邮件并回复他的学生。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张江华教授也讲起了与王老师的交往,他用“漂泊”这样的词汇来修饰王老师,因为在王老师的一生中除了短暂的一段时间回英国任教,其余都是在故乡英国之外的地方任教,先后辗转多处,最后落脚于上海,按照中国人的说法,这个词来修饰是适用的,同时这个词也与他所研究的民族有着相似之处,苗族也是一个“漂泊”的民族,王老师在国际人类学界所获得的声誉也是来自于这个以不断迁徙而著称的民族社会与文化的理解与诠释,可能在王老师的理解中,这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这是一个主动的选择。在张老师看来,王富文教授的研究中也包含了高地民族选择的边缘性以及一种对自由的追求。他也谈到了王老师在此之前对于自己的病情一直持有乐观自信的态度,他也希望华师大能够将这些著名学者的手稿和相关著作能够被整理起来作为档案存储,这将是学术史上的巨大贡献。

复旦大学人类学教授纳日碧力戈老师分享了他与王老师的一些故事,他回忆说王老师与他是在2000年前后认识的,在他的印象中王老师是一个很重情义的人,纳日老师为此还举出了一些例子,一个是办护照的事情另一个就是国外学者解构苗族时,王老师会很愤怒,他特别重视苗族对他的看法,为此他还特意在贵州大学做演讲时解释了这件事情。纳日老师还说起了王老师发音上的一个笑话,使大家都想起了王老师说话时生动的表情,他还提到了在王老师住院期间去看望他,结果王老师不在,他很遗憾连王老师的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

复旦大学潘天舒教授托人代读了他撰写的追思文章,让大家更多了解生活中的王老师。人类学所黄剑波教授代读了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乔健教授的追思留言,并回忆起他与王老师的一些故事。他认为,人类学已经成为王老师生命的一部分,写论文已不是他做研究的目的,在学问上无止境的探索似乎才是王老师生命的追求,王老师将他的余生都奉献在了人类学学科的建设和田野工作上。黄老师谈到王老师对于学生的认真负责,准备讲座时的一丝不苟,想起与他在贵州一起做田野时的热情和严谨克己,这一切都使他感动于心却遗憾没有向他表达。

罗国振教授、丁金宏教授、李向平教授、王晓葵教授、魏伟老师、刘拥华老师等人也纷纷发言,讲述自己印象中的王老师,分享一些生活中的片段,深情表达对王老师的追思之情。
除了为王老师建立纪念讲座、翻译出版文集等建议之外,罗老师等好几位教授还建议借鉴国外大学为知名学者建立档案库的做法,为王富文老师建立一个学术档案室。
最后,主持人吴旭老师总结了整场追思会,并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分享,希望这些有趣的故事能继续在学院流传成为学院“非遗”文化的一部分,并祝愿王老师在天堂过得幸福安乐,祝愿活着的人健康长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