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5日下午3点,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法商北楼101教室举行了MODO人类学讲习堂第十七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何蓉教授主讲,并由人类学研究所的黄剑波教授主持,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参加。
在本次讲座中,何蓉教授首先概述了韦伯作品的译介与研究现状,从国内和国外韦伯研究的作品译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译本体现出不同时代对于韦伯的理解,关于韦伯研究的阅读前提条件已经具备了,在专门的研究刊物的整理中可以看到最前沿的议题,而且不同的学科中都可以看到韦伯研究的线索,同时提到了英美主流的理解成为现今韦伯研究的定界。接着何教授提到了在研究韦伯的阅读和理解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在社会科学的初生阶段忽视了学科史的事实,法学的训练、历史的兴趣以及经济学的认同对于理解韦伯同样重要;忽视了个人生活史的主题与变化,在此特别指出了1904年韦伯美国之行的意义对于韦伯今后的研究生涯十分重要,再者“早期韦伯”的学术成就与评价,以及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都成为理解韦伯的重要切入点,她认为理解韦伯的学术必须要结合个人生活史和相关的学术背景。

在整场讲座中,何蓉教授提出了阅读韦伯的立场,即韦伯作品是经典但韦伯是我们的同时代人,并围绕了此中心立场提出了三个重要问题,第一个是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在她看来阅读经典可以让知识从皮毛渗透到骨髓深入到神经中枢,一本书就像一面镜子,在看书时实际上也在看自己。用何老师的一句话说,“因为他们在那儿,他们很有趣,直面现实就是追求前沿。”第二个问题是韦伯作品是如何成为经典的?何老师将韦伯与马克思、涂尔干作对比,认为他们都对社会与经济做出了深入的剖析,而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学术背景都很成功,同时韦伯年少成名,壮年即困于病,无学生也无宗派成就了他学术的独特性,他代表作的争议例如主题统一性,《经济与社会》的未完成性质也是他的作品成为经典的重要因素。另外德国对美国的思想史、教育史的意义,韦伯与美国学界的关联,例如威廉·詹姆士,斯莫尔与芝加哥学派,以及杜波伊斯等等都对韦伯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后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说韦伯是我们的“同时代人”?何蓉教授认为韦伯所研究的仍然是我们研究的问题,同样韦伯也仍然是我们关注的人物,他像所有学者一样,提供了有意义的基本论题,在形式上来说看上去更复杂更不易总结,提供的洞见是始终存在的而且实际上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她认为韦伯作品在不断丰富其自身学术的同时,也丰富了阅读的人并使得思想力量不断得到充实。

随后,讲座进入了互动环节,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诸如:韦伯问了哪些核心的问题?研究韦伯作品阅读这一议题的出发点是什么?哪些方面是我们理解韦伯作品的切入点?等等,何教授进行了回应,《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的经典作品,主题上他在经济与宗教中建立了关联,方法论上她建议与客观性相关文章对照起来阅读,从地位和作用上理解他为西方理性主义的发展,为以后异文化的研究奠定了提问模式。整场讲座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老师和同学们都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