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8日下午14点,由华东师范大学服务学习研究中心(筹)主办,社会发展学院团学联外联部承办的服务学习之生命教育工作坊第19场暨社会发展学院求职起航月第2期活动在法商北楼社会工作实训室101如期举行。本次工作坊由社会发展学院韩晓燕教授主持,郭娟老师主讲,共22人参加,活动持续两小时。
工作坊正式开始,郭娟老师通过“丢飞机”的游戏让大家互相认识,活跃气氛。每位同学领取了不同颜色的卡片作为分组的信号,四个小组分别设计了能代表本组的动作,从开始的陌生别扭到后来的轻松互动,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在一点点拉近。

接下来是认识自己生命的环节。在舒缓的音乐中,同学们在卡片中写下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并让大家选择其中最重要的五样。大家沉浸在体会自己生命内容的过程中,有些同学时而面露难色,时而有坚定的眼神。紧接着,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了分享,有些同学表示“之前自己写的太狭隘了,听了别人的才发现生命中有很多东西更值得珍惜”。郭娟老师还请参与者们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五样东西分别贴到“个人”、“人际”、“社会”、“灵性”四类别下,同学们一起见证了自己丰富多彩的生命表现,也看到个人生命的成长是在不同的关系网络中完成的。这个网络包括: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个人在学校或家庭互动中产生的人际关系;个人与学校和家庭等以外更大范围的人联系互动而产生的社会关系;乃至个人对世界和宇宙的理解与互动而产生的与意义、价值和信仰等有关的灵性关系,也就是说“朋友圈”不仅仅是传统的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而是这种多重的复杂的关系,这对于个人生命的成长有非常大的影响,因为人类行为是与社会环境紧密相连的。许多个人的问题乃至社会问题都是由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出现了不协调和不适应。社会服务正是去帮助个人和社会调整这种暂时的“不适应”。郭娟老师强调,作为一名服务者,在社会服务中不仅仅是奉献与给予,更是会有生命成长。

为了让大家体会自己在社会服务中的生命成长,郭娟老师让同学们两两结对,互相访谈,进行“欣赏式探寻”:分享自己一次难忘的社会服务,体会当时的心情,认识自己发挥的才干,内心动力,自己对自己的欣赏,以及访谈人的反馈与欣赏。同学们表示,没想到身边的同学有这么感人的故事。郭娟老师也分享了她与同学们一起到当地社区服务的故事,一名参与者想说话又说不出来,原以为她是一名哑巴,就用微笑跟她打招呼,后来她含着热泪说自己是癌症患者,常年没有出门,今天的活动让她非常开心。郭娟老师当时非常惊奇和安慰,没想到自己用专业所做的一点点事情能够带给一个人非常大的变化和感动,她欣赏自己的观察和适当的建立关系的专业能力,她也感受到了她对专业理念的坚持:社会工作专业的行动和教育能够带来个人福利的提升和社会的改变。大家也分享了一位同学在高考前帮助生病的朋友到医院看病的故事,体会到了她的动力来自于内心希望拥有温暖的人际关系,继而能为此付出行动。这一环节不仅让同学们梳理了自己在社会服务当中的收获,也增加了参与者之间的互相了解,表达了欣赏,增强了大家在社会服务中的效能感。郭娟老师还跟大家分享了自己对“大哥哥大姐姐计划”中,服务者和服务对象增能的研究,她再次强调社会服务不仅仅是对服务对象的帮助,服务者亦有非常大的收获。大哥哥大姐姐们在参加这一陪伴流动人口自己成长的活动之后,不仅个人更有耐心,更会沟通,也结识了不同院系的同学,认识了这个由不同人群组成的多样化的城市,同时,参加者也在未来职业当中有了更多的计划和考虑,比如,有人认为当了老师以后要对学生有生命成长上的关注,有人认为自己以后工作了,也要多做些这样的社会服务,这样才能以实际行动去推动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的形成,也有人认为关键还是政策的变化,可以说服务者实现了个人、人际和政策方面的全面增能,不能不说是难得的生命成长经历。

同学们对本次活动和郭娟老师的引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这次活动不仅让他们有了一次愉快而独特的体验,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对朋友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生命教育工作坊目的在于让同学们去探寻和体验自己的生命力,我们相信,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在老师的认真引导和同学们的积极互动下,我们的生命力会越来越完整。我们会对自己的生命更加负责任,更加有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