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院系新闻

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王锦强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

作者: 发布日期: 2015-11-30

20151126下午13时,中国民协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联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办公室主任王锦强教授在法商北楼525作了题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王晓葵教授主持,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田兆元教授、民俗学研究所教师王均霞博士以及数名民俗学专业研究生到场聆听。

王锦强老师讲述了中国民间口头文学普查的三个历史阶段,第一,是大跃进时期,当时民歌掀起了全民创作高潮,也模糊了文人文学和民众口头文学的界限和分野。新中国成立后对民间文艺的采集,强调科学性、全国性和全面性,并在领袖倡导、全民动员的情况慢慢形成巨大而无穷的力量,逐渐变为全民的民歌搜集与创作运动——大跃进民歌。1950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广泛搜集我国现在及过去的一切民间文艺资料,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加以整理和研究。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时期的文学运动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文化艺术打开了一扇再也无法关闭的民间文艺的阀门,甚至进入一种狂热和非理性状态。对于这一工程逐渐演变为大跃进民歌运动,直至文革时期成为革命的对象,以及到底取得了什么样的文化实绩,其原因与影响如何,值得深思。第二是“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时期,这是民间文学发展史的里程碑,全面、科学普查民族民间口头文学,形成较为完整的体制、机制和网络,其理念及方式方法有了新的时代色彩。其意义在于,“三套集成”是文化财富、文学财富,民间观念、民间立场、民间情怀开始成为主流。第三个时期表现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造势与铺垫。十年时间对全国全民族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一次全面的、彻底的、拉网式的普查和抢救。计划分三批省份陆续实施,关于《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中国民间口头文学三套集成项目工作在新世纪全球化浪潮和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国际背景下的一种深化和延续。目的在于为后人保存一份最全面、最真实的口述文化遗产。其特点是所收材料求“全”求“真”(科学性),同时又是一部百科全书。自2004年开始设计、规划、示范试点调查编纂工作,已逐渐被全国各地所认同,并得到了广泛响应。目前已出版几百种。

当今,民间文艺进入平稳状态;而且也逐渐走向正常状态,为民间文艺正名和为社会服务是时代特征,也是增加对其文化价值重新审视与认识的理性阶段的初始体悟。

在讨论环节,王锦强教授讲述了多年来对民间文学进行田野调查的鲜活案例,并与现场师生亲切互动,回答提问,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