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下午3:00,法商北楼101室迎来了一位九旬老人,她就是本次活动“孙以敏共创明日卓越教师项目”的资助者孙以敏先生。孙先生是来出席首期项目总结会暨第二期启动会的,出席本次活动的还有校教务处雷启立处长、校友基金会李欣阅老师、历史系李炜菁副书记、社会发展学院黄燕副书记以及参加执行本项目的社工系和历史系的同学们。项目主要负责人韩晓燕教授主持本次活动。大家齐聚一堂,共同对为期一年的项目进行了总结及反思。


基金会李欣阅老师为总结会致辞。李老师对孙以敏先生和韩晓燕教授表达了谢意,她表示孙先生的资助金通过基金会渠道联结历史系及社会发展学院的资源,能发挥效用到学生身上,促进学生生命力的培养和成长,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史玉蓉同学向与会者汇报了项目执行的基本情况。史玉蓉表示通过一年时间的实践,她对这个项目有了深切的体会和反思:一是形成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管理流程;二是促进历史系学生以及社工学生之间专业交流,形成相互学习的支持小组;三是提升了项目参与者对“生命力”的认知,锻炼了学生项目管理、活动设计及组织协调能力。史玉蓉也汇报了项目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比如管理经验不足,与导师缺乏沟通,目标设定不具有操作性等,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设想,以期在下一期项目执行中予以及时调整,保证项目效果。
教务处雷启立处长就“共创卓越教师项目”发表了观点,提出了期望。他认为,首先,教育是对精神的发扬。孙以敏先生为了教育事业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己之力,是难能可贵的奉献精神,韩晓燕教授践行社会工作的理念,传递一种社会责任感;其次,教育是能力的培养。这个项目是对学生沟通、合作和抗逆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是全人教育的理念;再者,教育是对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教育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就,更是对社会的认知与贡献,发扬贡献社会的精神才是教育宗旨。

项目参加者以小组的形式介绍和分享本组活动情况。历史系的同学表示,通过此次学习提高了他们讲课的技术,同时也丰富了他们教学方式和理念,对未来学生的关注不仅仅注重学习更要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方面给予关注。大家都对进一步提高项目质量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和方案。同学们也对孙以敏先生表达了衷心的感谢,一位历史系同学说:“今天看到孙先生才知道,她是这么朴素简单的一个人,就像我在农村老家的奶奶和外婆,她把钱拿出来支持我们学生的成长,这种大爱让我十分感动。”

历史系李炜菁副书记以及社会发展学院黄燕副书记再次向孙以敏先生表示感谢,肯定了同学们在项目中的收获,特别是反思能力、行动力和表达能力的增强,积极鼓励学生们继续参与到这个项目当中,在项目的体验都将促进自己成长和反思的重要契机。

最后,孙以敏先生跟同学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言语间有掩饰不住的兴奋,她说:“现在大家真的很幸福也很幸运,可以学习到很多新的知识,拥有这么多学习的机会。她希望自己能够把自己的心愿播撒的更远,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知识的‘种子’,作为未来的教育者,可以继续播撒‘种子’,把这份教育的赤诚之心撒得更远更广。”
总结会上,孙以敏先生和各位嘉宾为同学们颁发了结项证书,鼓励大家的努力探索。

孙以敏先生94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前身沪江大学,后从事教育事业30年,曾担任上海第十一中学(现上海市爱国学校)副校长,她一直热爱教育,心系教育。参加活动的同学表示从孙先生身上感受到了一代人的精神风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