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院系新闻

吴泽霖人类学纪念讲座(2015):“虎日”回访研究

作者: 发布日期: 2015-12-02

2015年11月17日下午3点,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法商北楼报告厅如期举行了吴泽霖人类学纪念讲座(2015),此次讲座邀请了浙江大学讲座教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庄孔韶教授主讲,并由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黄剑波教授主持,吸引了一百多名师生前来参加。

首先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文军教授对讲座作了相关的介绍,接着剑波教授向在场师生简要介绍了庄老师的生平经历讲座由此开始。在讲座中庄老师提到做研究时会考虑的选题问题,各个戒毒方面都有研究生的团队在做,但多数是医学、生物甚至动植物方面的,没有人类学的参与,因此他们的理论指导框架都是科学主义的甚至是医学科学主义的。戒毒有两种方式,一是美沙酮替代,二是通过摧毁某一部分的情感来消灭成瘾性,虽然达到了一定成果但其他的情感也会随之消失。这两种方法实际上是科学的发明,还是科学主义的方法论在做主导。庄老师在1999年接触到了凉山的年轻头人,谈论到了小凉山的戒毒盟誓仪式,他觉得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方法论,2002年拍摄了《虎日》。在选题中重复性和仿效性工作是无用的,评估田野选题是什么级别的,要看你选择的方法论,或者某一个测度或向度有创新也是有意义的。《虎日》所表达的是以地方知识战胜人类生物的成瘾性,是最重要的方法论的结论只要人类有一个很小的群体中运用这个方法论成功了,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方法论成立,原有的族群认同和信仰的力量战胜成瘾性,或者这些人群主动制造建构自己的人群认同去提高毅力他们有文化自救的方法,老虎的日子是战争的日子,盟誓中包含各种家支组织的力量,选择在神山面前盟誓男人们就不会食言,当地男人有强大的习惯法,不会轻易地说话不算话,因为有这样的方法认同所以虎日的仪式才能在当地奏效。科学主义和人类学的区域文化的力量,两者同样可以解决人类的生物上的成瘾性问题。新的研究向度急需的保护就是转换,把人类学的义理转换到更大的群体中,从而提升群体的主体性。

在讲座中我们共同回顾了《虎日》电影,分享一些新的向度。回访中有一些新的发现,以“羊”为例,提出彝族的三分法,黑色的、白色的、两者都有(黑花白者学),有意谋杀是黑,无意或者发生意外是白,其他的是花比如枪支走火。中间的花羊不仅是一个分类,也是一个枢纽是一个转向的过程,使得结果更不容易走向失败,彝族不认同二分法,并认为法律有时是不太合时宜的;人类学关注多样性,解读语言时会考虑不同群体的体验与见解,会被多样性分解成很多面演讲的诗化哲学,西南和西北的一些族群中很喜欢诗歌,弱势的语言在强化,会有更多的认同,以这样的形式更具有群体的煽动性。通过诗意的经文以及转换成音乐的形式,寻求自我发展的方式。

最后庄老师给在场的研究生给予建议提出读书的汲取点会储存在脑子里,学术的悟性在于如何与实践田野连接起来。

随后进入讲座的互动环节,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诸如:为什么在相同的压力之下,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不成功?方法论一分为三,保人怎么能在两者的张力中处于第三方?虎日戒毒仪式与福音戒毒有何不同?联系涂尔干的自杀论,是不是要建构他者认同?等等,庄老师进行了相关回应,家支分担风险,儒家的家族主义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人,在影片中这个群体没有尊严就会自杀,具体到个人,个人无法承担就会借助集体,虎日强调集体的认同,自救的出发点有集体的框架,把家支和集体联系起来补救破损的体系。调动文化的力量战胜生物的成瘾性,大多数成功了,少数人会失败,具体到个人会结合各种文化背景。整场讲座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老师和同学们都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