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院系新闻

横看成岭侧成峰:全球化语境中民俗学研究的维度与视角

作者: 发布日期: 2015-12-02

2015年11月30日下午13:30辽宁大学江帆教授在法商北楼531会议室作了题为横看成岭侧成峰:全球化语境中民俗学研究的维度与视角”校级百场学术讲座讲座由社会发展学院安俭教授主持,社会发展学院田兆元教授、王晓葵教授作评议,民俗学研究所徐赣丽、王均霞等老师,以及数名民俗学专业研究生到场聆听了讲座 

讲座开始,主持人介绍了江帆教授在民俗学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及卓越成就。江帆教授主要从事民俗学与东北民族文化研究、民间叙事与传承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海峡两岸学术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她的学术成果曾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文艺评论奖理论文章一等奖、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国家级及省政府奖项。

 

接着,江帆教授结合自己的学术生涯,提出了民俗学等人文学科应持有的研究视角,并具体指出全球化语境中,民俗学研究应该具有多种维度与多样视角。她从五个视角进行了分享,分别是:整体性视角、民族志视角、生态人类学视角、新历史主义视角及本能文化视角,并重点提到了研究多年的“谭振山民间故事”。谭振山的1000多个故事,从整体性的视角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它能够反映辽河平原汉族农耕民众的生产与生活,知识与智慧,理想与愿望等,具有重要的文化史价值。关于“民族志视角”,她提到“实验民族志提倡和践行的‘对话’与‘多声道’,即在摒弃‘独白’,强调对各种各种故事的互相的、对话式生产,将民族志的语境理解为协力创造故事的语境,产生‘多声部’的文本。这样一种民族志的研究对民俗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生态人类学在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中较早、较好地整合了不同学科的学术资源,因而能够矫治传统的学术范式下易于被遮蔽的一些学术盲点。新历史主义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总体的历史”,而“历史是合力作用的结果,在对历史的重建中,需要具有‘长时段’的视角和格尔兹‘地方性知识’的视角,”“口头传统也是人类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把其放在与‘正史’同等重要的位置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最后,江帆教授讲到快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中人类生存本能文化丧失的现象,并指出,“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在全球化之后紧接着就是民俗化,民俗化维护全世界的文化多样性。经济全球化与人文全球化,两者的思想运动相逆反。从人类共同利益来看,一个是以经济强国为中心,让各国利益向一元中心聚拢;一个以本土文化为中心,让全球化利益向多元方向分布,两者的利益走向也是相反的。必须以新的内容来补充、修正全球化的含义,使全球化过程变成一个文化整合、文化创新的过程。在现代社会,民俗文化具体表现为一些合用的知识、经验、技艺,其价值与意义体现在可以帮助我们修复正在日益丧失的生存本能。”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讲座还邀请到了辽沈地区土生土长的剪纸艺术家——初春枝女士。初春枝剪纸是沈阳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春枝自懂事起就跟随母亲学习剪纸。受母亲的影响,她的早期作品为满族民间传统花样剪纸,即以满族民间美术图案中的花鸟虫鱼等纹样为造型。初春枝满族剪纸作品构思巧妙,主题形象突出,物象姿态夸张,人物造型优美。她的创作技法是刀剪并用,表现手法以镂空为主,画面丰满,线条自然随意、工细纤巧。在艺术表现方面,体现出满族民间的审美情趣,保持了相对原始、古拙的传统韵味。主要作品有:《忙年》系列、《祭笊篱姑姑》系列、《二月二,龙抬头》、《剪五毒》等。近年来,初春枝的作品多以风俗画的形式集中表现辽沈地区古老的满族文化传统和民间岁时礼俗。

讲座以“初春枝剪纸”作品赠予仪式收尾,民俗学研究所安俭教授、田兆元教授及王晓葵教授分别代表接收了珍贵的剪纸作品,并表示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