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1日下午3点,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法商北楼525教室举行了MODO人类学讲习堂第十八场讲座,此次讲座邀请了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张亚辉副教授主讲,并由人类学研究所的刘琪副教授主持,吸引了来自人类学研究所、社会学系和民俗学研究所的众多师生前来参加。
在本次讲座中,张老师首先阐述了广义的“藏边”与狭义的“藏边”。狭义的“藏边”,是指和卫藏毗邻,受到藏的文化与宗教深入影响的地区。广义的“藏边”,还包括广袤的内亚世界中受到藏传佛教影响的区域,以及清代的驻京喇嘛制度管理下的寺院体系。广义的藏边世界相较于狭义的藏边世界是一个更复杂而边界模糊的范围,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相关知识的梳理,张老师的论述仅限于狭义的藏边世界。

接着,张老师从土地制度研究、寺院庄园研究和社会组织研究三个方面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关于土地制度的研究中,卡拉斯科通过论述藏边地带沉重的赋税表达对魏特夫社会理论的支持,认为这是一个东方专制主义的社会。而塞缪尔更倾向于将西藏与埃文斯-普理查德所研究的贝都因人的萨努西教团进行比较,并认为西藏是一个无国家社会。但是前者忽略了商业贸易发展对西藏的政体的影响,后者的类比似乎不太恰当。关于寺院庄园的研究中,李安宅先生在1930年代到1940年代围绕拉卜楞寺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他主要关心的议题包括了僧侣的知识世界、属民与土地的关系、年度仪式、姻亲网络等。从李安宅先生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当地社会是围绕寺院展开的而非政治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活佛体系的绝对优势,活佛也需进入正轨的僧侣教育体系,并指出作为精英知识分子的活佛应该面向大众更为开放。关于社会组织的研究中,陈永龄先生于1947年完成了其硕士毕业论文“四川理县藏族(嘉戎)土司制度下的社会”,指出在社会制度上,当地最鲜明的特征就是阶级制与房名制,嘉绒藏族的土司是当地社会生活中心。1978年,奥特那对尼泊尔境内夏尔巴人社会进行研究,发现其与卫藏的社会有明显不同,他们的佛教体系无法完成对社会的整合,并与社会之间保持了复杂的张力。同时期,阿齐兹发表了她对定日地区的民族志调查报告。她注意到当地有个名为赛吉的群体很重要,他们没有神圣身份和哲学素养却是仪式专家,因此真正的寺庙几乎不直接参与当地的宗教生活。接着,张老师分享了暑假期间在一个叫做江坡的藏族村的调查经历。当地也存在着类似赛吉的,名为阿曲的群体,并在宗教场所“贡”的壁画上看到了象征丰产和战争的山神形象。而江坡还是一个家屋制社会,进行着区别于以血缘为基础继承制。
最后张老师总结道,藏边世界异质性很强,但可总结为两点相同点:其一,藏边世界可对比于北美、欧洲早期的封建制度,是一种基于当地神山的政治封建制度;其二,藏边世界包含了汉藏两种知识文明体系的交融,可以说是进入了轴心文明的世界,并且既未走向汉的帝国僵化,也未走向藏的过度轴心文明,保持着很好的弹性。在整理文献与研究的过程中,张老师发现藏边世界存在了三种比较研究的可能性——与吐蕃时期社会的比较,佛教世界内部的比较,藏边地带文化与藏文明文化接触时的比较。张老师还提出,在做这些研究时,切记兼顾艾森斯塔德和弗雷泽的观点——需要平衡社会的生命形态和轴心文明自我限制。
在讨论环节,在座的数位老师和同学向张老师进行了提问,张老师也与大家亲切互动回答提问,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