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院系新闻

MODO讲习堂第22讲简讯:

作者: 发布日期: 2016-04-20

201647日晚上6点,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法商南楼508室举行了MODO人类学讲习堂第22讲。此次讲座主题为“A margin of tolerance: Illness and its trace in theurban United States”,邀请了来自上海纽约大学的Todd Meyers教授主讲,并由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黄剑波教授主持,校内众多师生前来参加。

讲座开始,Meyers教授和我们介绍了本次讲座讨论的内容是基于他的一个长达十二年的研究。他与身患癌症的被访者Beverly(音)最初相识于2002年,当时他正在进修硕士研究生课程,有时每周都会去Beverly家进行采访,并且逐渐地参与到她的家庭聚会和家庭事务中,观察她的生活中亲属关系如何根据疾病、需要和资源而重新分配。在2007年之后,他们之间亲密的联系暂停了,直到2013Meyers教授才重新与Beverly的家人取得联系,并得知她已经去世。之后他再一次来到他们的住处(也是之前Beverly居住的屋子),并谈起之前发生的故事。Meyers教授对于他的这次重访感触颇深,并促使他进行对于人类学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的反思。之后,Meyers教授在讲座中朗读了此篇文章,其中描述了他与Beverly相识并熟悉的过程以及多年后的再访,并探讨了疾病对病人的意义,疾病与家庭关系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学学者重回(return)田野行为的反思。

Meyers教授对于本次讲座总结道:第一,对于一个人类学个案研究(case study)而言,如果研究对象只有一个人,这个研究是否是有意义的?他提出,在医学研究中个案研究有很长的历史,很早就有学者追踪某一个患者来研究疾病的发展。并且他认为,这个研究并不只关注于Beverly,而是关注于她的家庭成员、社会关系、医疗经验等一切围绕她的。基于此,他延伸讨论道在人类学者做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如何对待数据和田野中的故事。在研究中,存在着两个Beverly,一个是曾经生活着之后死亡的Beverly,而另一个出现在Meyers的研究中,并被讨论、概念化和抽象化。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也在不断经历将故事抽象化的工作,这一抽象化和概念化的工作使得个案研究具有更多解释力,即使是关于一个人的个案研究。第二,人类学研究如何对待连贯性(coherence),如何认识并且进行有意义的关于连贯性的描述?Meyers教授认为,对于一个人类学学生而言,如果他/她的文章中只有独立的章节叙述不同的内容,是不足够的。因此,人类学者需要认识到研究中的“延续性”。对于学生时常被教导应多使用功能主义模型来进行分析,他提到,功能主义式的描写和分析有些简单和浅显,只是描述性的田野工作,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第三,医疗人类学应该重视多疾病(multiple disease)的研究。一般的医疗人类学研究通常只关注一种疾病,但这只是一种简单的描述,我们应该观察围绕着疾病发生的一切,例如病痛经验,变化的家庭关系等等。

讲座过程中,黄剑波教授与Meyers教授讨论、探讨了个案研究代表的方法论,传统的结构功能主义式分析的局限性等话题。讲座最后,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和看法,积极地与Meyers教授进行互动,Meyers教授也进行了亲切的回应,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