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7日上午,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举行了“中国的‘方法’问题(China as Method)”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邀请了来自加拿大安大略科技大学的曹立群教授主讲,并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文军教授主持,吸引了众多学生前来参加。

曹立群教授系美籍华人,1993年博士毕业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社会学专业,曾先后执教于美国迈阿密大学、赛伦州立大学和东密西根大学。2008年被加拿大安大略科技大学聘为终身教授。曹立群教授长期致力于犯罪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是“华人社会犯罪学研究会”创建会长(2010-2012)。曾在国际专业杂志,包括专业内一流的杂志Criminology,Social Forces,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和Justice Quarterly 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50篇收录在SSCI的核心学术期刊上,学术成果突出。

曹教授的这次讲座首先为大家分析了如何理解社会学的方法以及理论。曹教授指出,中国软实力的影响日益增强,使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也随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历经一百多年来的“向西方学习”,中国正在成为这个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在中国,许多对西方字、词及专业术语表浅的翻译却在不断地分割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方法”就是这样一个在社会学中广泛使用的术语且常常在中文中被误读、误释。
曹教授在讲座中指出,理论是回答“为什么”的,而方法是关于“你如何知道”的,理论与方法是一事物不可分的两面。由此,曹教授介绍了科学方法的特征,即逻辑自洽、论据合理、可以重复、有必要程序,并列举了笛卡尔、孔德、马克思、钱钟书等人在学问研究中各自运用的科学的方法。同时,曹教授一再强调,科学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方法,也不是万能的方法。
接着,曹教授通过举例的方式分析了中文写作中对方法的误解,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误认为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2、误认为方法等于实证。3、误以为我们可以不用方法来发展理论,理解世界。曹教授打了一个贴切的比喻,方法的功能就如钱,方法并不是万能的,但离开方法是万万不能的。最后,在总结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三大相互关联的特点后,曹教授还分别对在座的学生、学者以及团队管理者送出了自己的寄语。

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内容结束后,文军教授就讲座涉及到的一些内容与曹教授进行了对话和交流。同时,曹教授在提问互动环节还详细地就同学们提出的研究方法问题一一做出了解释。曹立群教授的精彩讲座赢得了大家的一阵阵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