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7日下午一点,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法商南楼508室举行了一场小型的思享会,由英国著名社会学家、牛津大学万灵学院院士大卫·帕金(David Parkin)教授就其自身的田野经历与到场的师生进行分享。本次思享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刘琪老师主持。
首先,Parkin教授讲述了他自己的田野经历。自1962年他在乌干达展开首次田野开始,54年间,他参与了很多的田野调查。在人类学的认知中,田野调查一般会选择一个有边界的区域(a bounded territory unit),在那里呆上一到两年,尝试学习当地的语言,之后回到学校进行写作,过一段时间后,再继续回到田野进行调查。教授认为进入田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听(listening)”是很重要的,聆听当地人生活中的对话,是打开田野世界的第一步;在一个村庄中长期进行田野,“参与(participation)”“观察(observation)”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一个整合的过程,不仅仅要学习村子里的一切事物,还要研究人们的关系网,人们之间的关系可能对于研究来说更为重要。同时,Parkin教授还指出,学习语言对于人类学者进入田野是十分有帮助的,如何更好地与当地人进行交流,融入当地的生活,语言是一个便于操作的媒介。
接着,Parkin教授谈到了当今与三四十年前人类学田野的变化。他指出,早期60年代的田野调查更多是进入偏远的村庄,交通以及与外界的交流都十分有限。而现在,即使在田野,人们也能够用手机上网,知道当下最新的消息。当今世界几乎所有人都在进行即时的网络通讯(ongoing internet communication),由于信息科技的发展,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是绝对隔绝的。网络的普遍运用是一个很大的改变,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人类学家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进行后续的采访。另一个改变是有边界的区域现在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人口流动成为了当今很重要的特点。之前的区域研究是关于固定区域中的固定人口,而现在则需要研究人群之间的网络(network of people),在这个网络中,人们互相联结。Parkin教授用图示的方式,为大家展示了网络分析的具体方法。

Parkin教授也提到,近年来,族群研究中出现了不少关于“离散人群”(diaspora)的研究,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群杂居于超级城市之中,这些流动的新移民带来了宗教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多样性,由于人口的流动性,族群之间的界限不再呈现稳定的状态而越来越模糊。此外,Parkin教授指出,在田野调查中,我们还应该注意重叠的活动(overlapping activities),不能仅仅局限于受访者或者被研究对象他们是谁的问题上,而是要关注于他们在平常的生活中都干了些什么,如何通过他们的活动去塑造他们自身的认同。
随后,Parkin教授分享了他对于人类学学科的理解,及对于未来发展的思考。人类学的关注主题在不断变化,现今人类学主要是欧洲和美国人类学两大分支,欧洲人类学更专注于区域研究,而美国人类学的研究则更喜欢围绕某一主题展开。法国人类学深植于概念性的哲学传统(conceptual),英国人类学以观察和实验为依据,更倾向于经验主义(empirical),而美国人类学则更倾向于实践性(practical)。中国人类学现今逐渐倾向于应用型,但不论如何同样也会有很多问题值得去发现。随着人类学的研究主题更加自由宽泛,人类学的思考也逐渐渗透到不同的文化以及其交叉领域,寓于各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之中,要学会去关注每一个生活中的要素,观察人们是如何交流,接触,书写历史的。
最后Parkin教授认真聆听了在场同学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计划,并就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建议,对于同学们提出的每个问题都亲切地给予了回应,直到思享会结束,在场师生都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