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承办的“性别与民俗”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在闵行校区正式开班。加拿大民俗学会原主席、纽芬兰纪念大学Diane Tye教授,美国民俗学会亚洲分会原主席、美国葛底斯堡学院亚洲研究系共同系主任李靖教授,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杂志副主编刁统菊副教授,学校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华春燕老师,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吴瑞君教授,副院长田兆元教授以及来自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西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全国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余名学员参加开学典礼。开学典礼由田兆元教授主持。

开班式上,田兆元作为暑校的校长对国内外知名民俗学专家、学者和学员来校授课和学习表示欢迎。他说,性别视角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视角,对这一主题的探讨有助于中国民俗学切入对广泛的社会问题的深度关注,也有助于性别民俗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对话。华东师范大学长期致力于应用民俗学的研究,将以举办这次暑校为动力,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民俗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新的贡献。

华春燕代表研究生院发言,她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暑校在培养学术力量、促进民俗学学科建设中的意义和价值;对民俗学研究所长期致力于民俗学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她表示,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一直以注重创新,追求卓越为指导,以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为导向,始终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生教育创新活动。本次暑校以“性别与民俗”为主题,将有利于促进国内民俗学领域性别研究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民俗学研究生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研究生院乐于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为学科发展积蓄力量。

吴瑞君在发言中对专家学者大力支持,不辞辛苦来沪授课;对全国各高校青年学子踊跃报名参加学习表示衷心的感谢。她简要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成立的历史以及近年来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上取得的成绩。她说,社会发展学院的成立虽短,但社会学研究已有百年历史,是国内学科门类齐全、人才队伍结构合理、师生规模适中的社会学研究机构之一。她说,性别问题也是人口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是一个具有跨学科属性和多重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的主题。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性别与民俗”,可以推动应用民俗学的发展,也可以推动跨学科对性别的研究,有利于产生更好的研究成果。她希望学员们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认真听课,广泛交流,学有所成,为民俗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Diane Tye代表教师发言,她在讲话中分享了她在性别与民俗研究上的经验和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她认为民俗和性别紧密相联,民俗塑造性别,通过性别研究,可以了解男性或女性如何形成以及如何表达男性或女性特质;性别也塑造民俗,性别影响民俗的建构以及阐释。发掘民俗学的完整意义,就必须充分考虑性别的影响。

开班仪式结束后,李靖教授和Diane Tye教授先后作了题为《美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研究的发展及思考》、《Feminist Folklore Studies in Canada》的学术报告。两位专家的报告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美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研究和加拿大女性民俗学研究的历史、理念和方法。

本届暑校由田兆元教授和王均霞老师联合申报,王均霞老师全程统筹规划。暑校为期7天,将采取专题讲座、田野调查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特别设计了一次女性民间手艺展,来自山东和上海两地的民间手艺人将到场与暑校师生进行深度对话与交流。暑期学校的师资结构和课程内容展现了民俗学领域性别研究的前沿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12个专题讲座分别由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乌丙安教授、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Diane Tye教授、美国葛底斯堡学院李靖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利慧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杂志副主编刁统菊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丽副教授等海内外知名学者出任教学工作。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从2013年举办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开始,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主题包括日本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美国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海洋民俗学研究、性别与民俗等,累计培养研究生300余人次,许多学员把暑校学习成果带回各自高校,已经迅速成长为民俗学科青年后备力量。经过多年的举办,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已经成为中国民俗学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品牌,为培养新型研究生人才,增强全国高校相邻学科之间的沟通,扩大与国际一流高校同行的合作,发挥民俗学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使命起到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