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院系新闻

MODO讲习堂第25讲简讯

作者: 发布日期: 2016-07-06

    2016623日晚6点,圣母大学社会学系教授Christian Smith在华东师范大学法商北楼学术沙龙主进行了一个名为“批判实在论(Critical realism)”的讲座。这同时也是人类学所MODO讲习堂第25讲。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黄剑波教授主持,并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郁哲隽老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刘拥华老师和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刘琪老师担任回应人,讲座吸引了校内外众多师生前来参加。

这个讲座主要针对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者在其研究过程中,有意无意使用的逻辑范式和默认指导其研究的哲学根基,对如今在西方社会科学界主导的几种研究范式哲学——实证经验主义Positivist Empiricism阐释解释主义(Hermeneutical Interpretivism)后现代解构主义(post-modern deconstructionism)新实用主义(neo-pragmatism分别进行分析、反思和批判,指出以上这几种研究哲学都各有其弊端,而真正可以扬长避短、兼容并包的研究哲学就是史密斯教授此次讲座的关键——批判实在论。

实证经验主义(Positivist Empiricism)有着浓厚的自然科学根基,强调定量化,实证主义(Empiricism)强调只有可被人类感官观察到的证据才可作为证据,史密斯教授批评其忽略了对于意义的考量、生活生活中基于语言创造的分类、信念、规则、规范和话语等、因果关系的情境性以及个体的能动性。阐释解释主义(Hermeneutical Interpretivism)则要追溯到格尔茨,这一研究哲学强调理解、阐释和翻译行动的意义。但这一研究哲学的问题在于其阐释的可信度以及研究的缺乏普遍化。后现代解构主义( post-modern deconstructionism)这一研究哲学的问题则在于在于其高度的不稳定性,对象的流动性以及现实的社会建构性。新实用主义(neo-pragmatism)在如今的美国十分盛行,强调实用性和解决问题。 

史密斯教授认为,以上几种研究哲学都各有其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可以足够做一个好的社会科学的基础,因而他认为社会科学界需要一个新的研究哲学的框架,那就是由罗伊(Roy Bhaskar)和玛格丽特(Margaret Archer)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批判实在论。批判实在论秉持大多数现实独立于人们的感知而存在、人们关于现实的认识是历史性和社会性的并且人们对于现实的了解是可能慢慢增长的。关键点在于批判实在论在于认为现实(Reality)包括不可见的和经验层面上不可见的实体,因而现实的多个层面包括其分化性和复杂性、结构性、分层性,而科学的目的正是在于理解现实究竟是什么以及它究竟如何运作。而批判实在论中的批判性则强调这一研究哲学的自我批判性、谦逊及其对于将来修改的开放性和其复杂性。批判实在论几个关键点在于突变论(emergence)、向下的因果关系、反对简化论以及包容足够的复杂性。其中突变论强调一些由自身和因果力量等新的、真实的、更高层次的实体的构成过程。最后,史密斯教授强调,实体的构成部分与实体本身并不等同。

简言之,史密斯教授在讲座中基于对已有的四种盛行的研究哲学的批判,最后详细论述了他推崇的研究哲学——批判实在论,指出批判实在论是如今真正可行和有生命力的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哲学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