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下午,“女性与纺织:传统中国普通家庭主妇的生命故事”云泽芳韵土布展在闵行校区图书馆二楼展厅开幕。该展览由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研究生院、图书馆和社会发展学院联合主办,民俗学研究所承办。加拿大民俗学会原主席、纽芬兰纪念大学戴安娜·泰教授,美国民俗学会亚洲分会原主席、美国葛底斯堡学院亚洲研究系共同系主任李靖教授,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杂志副主编刁统菊副教授,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田兆元教授、“山东鲁锦”纺织技艺传承人张凤云老师,“上海土布”纺织技艺传承人杨美芳老师和图书馆推广部王央央老师以及来自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开幕式。

此次展览作品包括张凤云老师的“山东鲁锦”系列和杨美芳老师的“上海土布”系列。“山东鲁锦”是鲁西南民间织锦的简称。作为一种纯棉手工织布,鲁锦是鲁西南地区乡村女性必学的手艺之一;“上海土布”始于元代,发源于松江府,是上海农家最重要的家庭手工业。该展览通过展示来自不同地域、生长环境各异、人生经历不同的两个普通家庭主妇的纺织技艺和纺织作品,表现了纺织在女性生命中的重要意义和普通女性的民俗生活。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博物馆负责人田兆元教授在致辞中说到,上海是棉纺织的发祥地,黄道婆在元代时从海南引进了棉籽的种植技术,发明了三锭纺车和棉花的脱籽技术,自从有了黄道婆的棉纺织技术发明后,就有了松江府,有了上海这座城市。上海地区的经济与文化逐渐向当时中国最为发达的城市苏州靠近,并驾齐驱,到最后实现超越,这都是与棉纺织技术的创新发明分不开的,与一位女性工匠的贡献分不开的。今天的土布展,既有历史的渊源,也是秉持非遗传承的责任。除了主持本次展览,田兆元教授还计划将鲁锦土布做成数字博物馆,促进民俗学科的发展与壮大。

本次展览策划人王均霞老师介绍了云泽芳韵土布展的缘起以及两位传承人的故事,她希望通过展览把民俗学课本上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纺织去理解中国农民妇女的民俗生活。而这次展览的两位传承人,一位是王均霞老师的编织师傅,一位是她的婆婆。这是一次重要的生活实践和传承实践,是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青年教师的在民俗学领域的实践性开拓。
图书馆王央央老师介绍,图书馆一直致力于推广校园文化,传播有诗意的生活,男耕女织是传统中国非常理想,充满田园风情的生活方式,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康熙《耕织图》,也与耕织有关,希望可以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生活的诗意。
刁统菊教授在致辞中说,传统纺织技艺是女性参与家庭经济生活,承担家庭责任的重要例证,山东鲁锦和上海土布虽然慢慢变成非遗,变成稀罕物,但是人们越来越喜欢这些东西,因为这些技艺对于人们理解民俗学、理解女性、理解生活、理解父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李靖说,本次土布展可以让我们理解生活是由一针一线穿起来的,今天不仅能看到作品,还能看到作品背后的人,这些布就是生活,这些人就是故事。
戴安娜·泰观展后,非常感动,她说,能在现场看到鲁锦和土布,感受到中国人的民俗生活,非常有意义,这就是民俗学的核心和灵魂所在,物质民俗不需要用语言来理解,里面的感动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开幕式后,此次展览的重要作品提供人张凤云老师和杨美芳老师还在现场为师生进行了纺织技艺的教学互动。
此次展览由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锦绣中华数字博物馆项目资助,并得到校图书馆的大力支持,是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性别与民俗”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为期一个月,之后还将计划到上海其他高校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