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院系新闻

第四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

作者: 发布日期: 2016-07-15

711,由上海市教委和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主办,《民间文化论坛》杂志社、《文化遗产》杂志社、《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社会科学报》社、上海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添工传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承办的第四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在闵行校区召开。本次论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为主题,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大学等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余名专家和4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代表参加了论坛。

论坛开幕式上,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乌丙安教授致开幕辞。乌丙安说,都市民俗学的研究是极具前瞻性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研究,对国家文化建设和民俗学的学科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连续四年举办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勇于担当中国民俗学学科发展责任,培养了一大批民俗学的新兴学术力量,他深感欣慰并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他还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鼓励参加论坛的年轻学子珍惜美好时光,抓住民俗学研究的春天和国家大发展的时代,促进学科发展,促进自身的成长。

华东师范大学统战部副部长安俭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他说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成立的时间虽短,但是学术影响力与日俱增,本次论坛升格为上海市教委主办,充分说明了民俗学的学术魅力,也充分展示了民俗学研究所的学术影响力。他希望参与论坛的年轻学子能积极研讨,广泛交流,学有所获。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海上风都市民俗学学论坛创办人田兆元教授介绍了论坛创办的学术理念和取得的成绩,对乌丙安先生以及四年来支持论坛举办的专家学者表示了感谢和敬意。他说都市民俗学是未来民俗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是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的学术转型。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都市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传统文化的重生、保留文化的精华形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他希望能联合民俗学界各方力量,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推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开幕式结束后,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民间文化论坛》副主编冯莉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李向平教授、唐忠毛教授、王晓葵教授、李明洁教授、徐赣丽副教授,上海社科院毕旭玲副教授,山西大学卫才华副教授,江苏大学余红艳副教授,上海添工传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徐鲁总经理等与会专家围绕“都市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话题作了主题发言。论坛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经济民俗学视野下的非遗生产性保护研究、非遗传承人研究等为主题,分六个专场进行了小组讨论。经过两天的研讨,此次论坛从入选论文中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乌丙安教授、萧放教授、冯莉博士等为获奖作者颁发了证书。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从2013年举办首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开始,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主题包括都市民俗文化、民俗资源与都市文化发展、都市民俗与文化产业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等,从多个层面推进和深化了都市民俗学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经过多年的举办,华东师范大学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已经成为都市民俗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引导者,为促进民俗文化在都市中的传承和创新,推进民俗学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学术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