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6日,为期两天的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华东师大分营之“社会科学营”活动在社会发展学院师生及带队老师和大学生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圆满结束。这次“社会科学营”活动以“社会中的自我”为主题,通过角色体验、案例研讨、图画分析、实践考察、参与分享等形式向青少年们展示了社会科学的魅力,吸引了来自澳门、宁夏和上海的30位优秀高中生的热情参与。

上海外滩街道实地探访活动--老师及所有营员合照
15日上午活动伊始,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黄晨熹教授向大家介绍了社会科学的学科框架及其重要意义,希望各位营员们能在两天的活动学习中不断探索社会与自我的关系,发觉社会科学的魅力,实现自我的成长。

黄晨熹老师引导营员分享
随后,社会工作系副主任安秋玲副教授带领大家开展活动,教室中的氛围越来越高涨。简单又有社会学科特色的“社”“会”“学”三字分组和“诗歌、儿歌和故事中的我”热身游戏不仅帮助小伙伴们热了身,还在游戏中帮大家完成了自我介绍。在以“社会角色”“社会制度”“教育”为主题的静态雕塑活动中,各小组分别从“校园暴力”“监狱制度”“孟母三迁”三个角度对自己感兴趣的社会问题进行了解读,针对个体和社会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对于社会科学的热情也逐渐被激发出来。

“社”“会”“学”抱团游戏现场

“会”字组成员的展示准备

“社”字组的静态雕塑解说
15日下午,我院社会学系姚泽麟老师先结合很多的现实案例向营员们介绍了社会的形态,强调了社会学对个体认识社会的意义。进而从社会学的功能、冲突和互动等视角,向营员讲述了社会科学认识社会的工具,并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大家理解了社会与自我的互动关系。接着黄晨熹教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社会调查与研究的过程方法,并通过手机,让大家体验了问卷调查方法。短暂的问卷访问体验既让大家体会到了社会调研的乐趣,又帮助大家了解了实际调研的困难之处。有些青少年们表示,如果有机会,自己想要亲自参与到社会调研活动中。

姚泽麟老师分享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充实又繁忙的第一天社会科学营活动后,7月16日上午,在老师和助教带领下,各位营员穿过上海最繁华的外滩和南京东路,来到了位于外滩街道的一个老旧社区进行实地探访。短短一公里内,截然不同的两种社会形态,给学生们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下午的回顾分享环节中,有些青少年表示通过这次走访,他们有了很多的新发现和新认识,“我今天才知道原来我心心念念的大上海也有这么穷苦的地方”,“繁华背后的废墟,让我感到惊讶”等等。当安秋玲老师提到“如何理解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时,青少年们都严肃认真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同学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出发,提出“由于个体拥有社会资源的多数存在差异,导致社会会出现贫富差距过大,应该由政府出面解决”,也有同学从社会公平角度出发,提出“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和不平等问题的出现,除了政府的责任外,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付出多少的努力决定了能收获多少”等等。营员们的讨论和分享,让我们看到了青少年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内心强大的社会责任感。

安秋玲老师分享如何认识社会和社会问题

外滩街道老旧社区走访
在帮助营员认识社会问题后,为了让青少年进一步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与自我行动能力,安秋玲老师通过方案设计的形式,引导青少年们思考,作为高中生的他们能够为社会做些什么。在方案分享环节,小组成员从“校园食物浪费”“社区环境和福利”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行动方案,希望通过自己的一些小小努力让社会变得更美好。

营员分享未来行动方案
短暂的送别礼后,本次由社会发展学院举办的“社会科学营”活动在大家的依依不舍中结束了。活动中,我院的各位老师向青少年们展示了社会科学的魅力,帮助营员们认识到了社会对自我的影响,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激起了他们对于社会科学的兴趣。我们坚信通过这群充满生机的青少年们的努力,未来社会科学的发展会越来越好,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