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院系新闻

第二届“优秀社会工作案例”比赛顺利举行

作者: 发布日期: 2016-09-09

201697日下午五点,华东师范大学第二届“优秀社会工作案例”大赛在法商北楼531顺利举行,安秋玲、吴同和赵鑫三位老师担任评委。参赛学生包括社会工作系本科生和研究生,大家一一展示了自己所做的案例,评委们根据专业性、真实性、示范性、创新性及表达能力等几个方面对学生的案例进行评价,最终沈韵琳、周易和郭源源获得一等奖,吴珺、廖平和刘平获得二等奖,李强、王怡航和傅尧获得三等奖。

此次参赛项目主要是服务于儿童、青少年、大学生以及医务人员的小组与个案。同学们针对服务对象的情绪管理、社会交往、亲子关系、压力调节、自我效能感等问题,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叙事疗法等理论视角及具体的专业方法,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支持,链接社会资源,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服务对象的状况和处境。沈韵琳的医务案例展示了她在服务6岁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与其家庭的过程中,从建立关系到明确问题、制定目标与完成目标过程中的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介入、伦理思考以及督导的作用。周易、郭源源的“滚蛋吧,鸭梨君—急诊护士减压小组”,通过精心设计小组活动,引导成员体验与分享,达到小组成员积极减压的目标。廖平给大家展示了自己与案主的“重拾信心之旅”;吴珺与大家分享了“快乐成长,绽放青春”的初中生成长发展小组;刘平的案例体现了她在践行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原则。

在评比现场,各位评委与同学们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吴同老师指出,同学们在提供服务之后,非常有必要对服务对象进行跟踪,这是检验社会工作服务的最好证明,同时把必要的过程细节要展示出来。安秋玲老师分析了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介入过程和结果之间关系,强调介入的过程中、专业性以及对结果的开放性、客观性,鼓励同学们去做实务、体验案例服务过程中的挑战与成就,积累社会工作实务案例经验。赵鑫老师认为,做社工要勇敢,医务社工尤其是,在处理价值伦理问题时,不要被条条框框限制住,但是也需有自己心中的度量。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实务能力及较强的政策分析能力,能理论联系实践,专业解决问题。社会工作系举行社会工作优秀案例评选活动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推进学生学科知识的内化,并形成案例实践、案例反思以及案例学习的良好氛围,以此促进专业化导向下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