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院系新闻

社区垃圾分类的社会创新实践:来自“爱芬”的分享

作者: 发布日期: 2016-10-19

环保的路上一直有着一群坚守初心不断实践的行动者,2016101715点,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公益与创新”的课堂上,大家迎来了他们中的一员:爱芬环保项目主管马晓璐女士。应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薛红老师之邀,马晓璐女士与大家分享了她和伙伴们在环保事业中关于社区垃圾分类的社会创新实践经历。

马晓璐女士分享社区垃圾分类实践

主持人薛红老师关于垃圾分类的简要介绍拉开了讲座的序幕。首先,开朗健谈的马晓璐女士别开生面地与各位伙伴们进行互动和联结,请大家分享各自对社会公益与创新感兴趣的领域以及相关的思考困惑。挨个的交流分享中,伙伴们提出了自己对于垃圾分类、外来人口随迁子女教育、公益项目和组织运作、个人选择以及其他环保方面的想法,同时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姚晓娜老师和薛红老师也就垃圾分类等环保议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相信大家在分享与倾听中得到了更多的学习与思考。

接下来,马晓璐女士开始了自己的分享。她介绍道,作为属于非政府非企业的“第三部门”的草根NGO,爱芬环保致力于推动城市垃圾分类的进程及中国零废弃社会建设的目标,其核心工作是为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垃圾分类的解决方案,以及培训、咨询和顾问服务。

然后,马晓璐女士为大家提出两个关键词:垃圾和社区,由此分为两部分为大家深入介绍爱芬环保。

马晓璐女士以“垃圾围城”纪录片为例,辅以触目惊心的数据及图片,为大家展示我国“垃圾围城“的严峻形势,以此照映出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面对严峻的“垃圾”问题,是否有解决之道?结合自己多次出国交流学习的经历,马晓璐女士提出“零废弃”概念和“4R”原则,即reduce(减少垃圾产生)、reuse(循环使用)、recycle(分类回收)以及refuse(拒绝)。

社区方面,马晓璐女士与大家分享了爱芬环保开展的社区垃圾分类项目。2011年在扬波小区开展的第一个社区垃圾分类实践中,爱芬环保团队发动社区居民志愿者的力量,利用创新的社区垃圾分类310步法,在小区内取得了垃圾回收率90%的佳绩,并得到媒体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

马晓璐女士同时与大家分享其他一些公众垃圾分类项目,如减塑行动、演讲比赛等。经历过多次的垃圾分类实践之后,参与其中的民众都尽自己的力量甚至积极主动地践行垃圾分类,正是这种改变的力量让马晓璐女士和她的伙伴们感受到了自身和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大家在认真聆听

作为对大家关于个人选择和发展方面提问的回应,马晓璐女士分享了自己自小以来关心自然环境,并在后来的择业过程中选择成为一位全职公益人的故事。毕业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她,在公益和企业方面都进行探索,并最终根据自己对自然环境的热情选择进入爱芬环保。

马晓璐女士回应道,虽然全职公益人的收入不比企业中的职员,但可以收获互相尊重的工作伙伴、平等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自己可以在两者中得到平衡。2016年在哈佛大学交流学习的经历就让马晓璐女士收获一群珍贵的伙伴们,正是有着像这样的一群坚守初心拥有行动力的公益人,我们和我们的家园正在一点点地改善。马晓璐女士也呼吁大家在环保事业中不做旁观者和抱怨者,而是成为行动者,同时以哈佛教授“马歇尔”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每个人都要自己争取那个你认可的美好社会。”

马晓璐女士的分享结束后,薛红老师分享了当今社会过度消费的问题和自己的思考,姚晓娜老师表示,自己主要关注环境伦理方向学理研究,讲座中的相关实践分享对自己颇有裨益,希望各个学科一起努力致力于环保事业。

薛红老师和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姚晓娜老师一起参加了讲座

至此,在大家的由衷的掌声中,此次的分享顺利落下帷幕。相信在场的各位都在交流分享中得到了各自的收获与启发。

分享收获:大家都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有一定的共识,虽然大环境下我们很难做到严格标准的垃圾分类回收,但生活中还是有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为垃圾分类作出贡献。首先,比垃圾分类更重要的是减少垃圾的产生,拒绝不需要不必要的东西,克制自己买买买的欲望,当然还有尽量少点外卖减少包装垃圾。同时,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以购物袋代替也非常重要哦!正如马晓璐女士的呼吁,让我们成为环保事业中的行动者!

本次课程“社会公益与创新”系列讲座也受到了社会学系教学基金资助,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