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7日18:00,香港大学田晓丽老师在闵行校区第一教学楼107室进行了主题为“网络平台上的互动关系、权力机制以及新型社会性:以文学网站为例”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为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95场,由社会发展学院韩晓燕教授主持,该院吴同老师、薛红老师、郭娟老师同校百余位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首先,身为芝加哥大学博士的田晓丽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在社会学学科发展历史占有崇高地位的芝加哥学派,通过讲述其兴起原因、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和主要的理论观点等方面帮助大家对芝加哥学派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同样也为本次讲座主题铺垫好相关的理论背景。

然后,田老师对讲座的理论基础“符号互动论”进行阐述,将其与实证主义进行对比突出符号互动论更关注微观层面的“自下而上”社会行动这一特点,并在对“符号”和“互动”这两大核心概念解释的基础上对符号互动论框架模式进行了释义,并以社会学家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的主我(I)和客我(me)以及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的“镜中我”为例讲述在符号互动论中自我在特定社会环境下交往中的意义。

接着,田老师以现象级的中国网络文学为例,从符号互动的角度探讨中国独有的商业化的网络文学平台对读者、作者、媒体使用者(media user)与传媒形象(media figure)之间关系的形塑,以及其对网络文学的创作和消费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她目前对互联网时代新型互动关系和社会(sociality)的研究。
最后,田老师结合自身研究成果回答了在场师生的提问,如“为何网络文学在国外没有如中国般的热度?”“沉默是否也算一种互动?”“部分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所表达的内容是否是作家自己生活的投射?”等问题。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田晓丽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符号互动论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的研究成果,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讲课方式也获得在场师生的喜爱,此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