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4日上午10点,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一教211举行了校级百场讲座第87场,暨宗教研究名家系列讲座之五。演讲人为陈佐人教授(Stephen T.Chan),演讲题为“十六世纪欧陆宗教改革运动的思想史意义”。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黄剑波教授主持了讲座,政治学系的邱立波老师担任评议人,我校及校外的诸多师生参加了讲座,并积极参与讨论。

在讲座正式开始之前,黄剑波教授对陈佐人教授及讲座内容进行了简单介绍。陈佐人博士现为美国西雅图大学神学系副教授,1996年至今,任教于美国西雅图大学神学与宗教研究系。陈佐人教授的讲座由加尔文、路德、慈运理等生动的人物照片引入。陈教授的讲座主要包括三个大的方面:1.关于对宗教改革的误解2.对许多不必要的对比进行批判3.宗教改革在今天的价值。
关于误解,陈教授从四个具体方面来展开,一是对于宗教改革不能从向前或向后的角度来进行定位。有一种说法是将欧陆三大运动之文艺复兴运动定为向后,宗教改革定位为向后,将启蒙运动定位为向前,陈教授认为不能将宗教改革简单定位为向后。二是关于宗教改革到底改了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有四种角度,一是reformation of sacraments,即圣礼的改革;二是piety,即向神认罪,而不是像神父认罪;三是church polity,即关于教制的改革,天主教有教制,而路德教没有教制;四是doctrines,即关于教义的改革,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三是年代之定义之不可行性。陈教授比较认同后现代的系谱观念,认为年代性划分不可靠。四是关于宗教改革是一场宗教运动还是文化运动的问题,陈教授认为16世纪欧陆宗教改革是思想史运动,它不是一个偏颇的国家主义或宗教观念,而是一种思想形态。

陈教授还着重比较了路德和加尔文。传统观点认为,路德是开创者,加尔文是守业者。但是陈教授不赞同这种观点,他认为两位的思维和意向性不能用年代来局限,不能因为年龄因素而决定哪个是第一代哪个是第二代。陈教授还引用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认为路德是就地取材的工匠,是开创者,具有原创思维;而加尔文属于工程师,建立了完善的宗教体系。传统认为,宗教改革运动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第一代是反传统(破旧、去旧立新);第二代对应溯源化(溯源、正本清源);第三代对应系统化(立新,生根建造),这三个层次依据保罗利科的诠释理论分别对应存疑的诠释(尽信书不如无书)、溯源的诠释和建构的诠释。但陈教授认为,无论从路德还是加尔文都不能简单的加以分段,因为他们显然都涉及了这里提到的三个方面。最后陈教授还提及了宗教改革运动在今天在政治和思想层面上被重新解读的意义,他讲到了奥古斯汀主义(上帝之城)、路德主义(两个国度)、加尔文主义。
最后邱教授对此作了评议。他认为中国知识界可以研究伊斯兰教对基督教的感知,中国人也应该研究自明朝以来的儒教改革运动,他举了韩国和日本的例子说明了信仰与文化的矛盾。之后同学就路德与希特勒的关系以及路德与存在主义的关系进行了提问,陈教授做了回答。讲座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