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8日,澳洲国立大学教授陈佩华(Anita Chan)访问了社会发展学院,并以《中国季刊》(The China Journal)联合主编的身份,跟我院青年教师举行了一次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陈老师首先介绍了《中国季刊》的发展历史,最初出版于1979年,当时主要是澳洲关注中国和亚太发展的学者们发起的,因此期刊的名字是《中国事务澳洲学科》(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但发行范围和影响力也主要是在澳洲。1990年代,陈佩华和她先生John Unger(安戈,也是著名的中国研究专家)开始兼任这份杂志编辑,1995年他们把杂志改名为《中国研究》,扩大了影响力,而后的二十多年来,他们俩为这份杂志倾注了心血。目前该杂志一年两期,常规的文章最多一年16篇,以前的作者是西方学者为主,最近几年,来自大陆背景的学者投稿越来越多。

陈老师接着从编辑和作者两个角度来讨论现在的投稿制度。她分析了当前主要的中国研究和亚洲研究的主要刊物和出版情况。作为编辑,她认为《中国研究》目前遇到的两个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找合适的评阅人以及如何保证评审意见及时回馈。虽然近年来投稿的数量急剧的上升,但是普遍的质量却不高。作为作者,她分享了两个例子,一个是80年代,她投稿到《当代中国研究》(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是因为了解到期刊的创始人是中国大陆背景,希望自己的研究可以能够有更多的对话。而最近她有一篇刚刚被《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接受的文章,作者、评阅人和编辑之间几乎交流,已经非常电子化了。

陈老师最后也回答了大家关心的各种问题,包括期刊文章周期、各个学术出版社的差异,英文书评,期刊特刊等等。我们在场的青年教师也对陈老师的专业和敬业精神深深触动,敬佩她在做编辑时候“编辑到死”(editor to death)追求完美的精神,更感谢她在身体抱恙的情况下跟大家分享了一个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