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5日下午1点,华东师范大学社工系医务社工主题研究沙龙在法商楼北525举行。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社工系系主任黄晨熹教授主持了沙龙,本次沙龙共有7位参加过医务社工实习的15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MSW)分享了他们的研究项目进展,同时还邀请到上海师范大学社工系副主任沈黎副教授、徐汇区中心医院社工部主任张一奇老师、第九人民医院社工孙振军老师、肿瘤医院社工朱富忠老师、第六人民医院社工阎玮婷老师,还有社工系教师韩晓燕教授、安秋玲副教授担任点评人,对每位同学汇报的研究项目进行提问和点评。

会议伊始,黄晨熹教授简单地介绍了学术沙龙的内容和报告流程,接下来,由黄泽炀同学开始进行分享,他的论文题目是《社会工作介入机构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行动研究——以上海市Y福利院音乐治疗项目为例》,他就自己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项目成果进行了介绍,并着重提到了他的行为模型和跨部门合作模型,点评老师对该研究的干预着眼点以及模型的结构进行了提问和提出改进建议。第二位分享的是李艳红同学,她的论文题目是《慢性病患儿家长申请医疗救助自我效能的干预研究》,在实施社会工作干预服务前,她开展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科学评估了慢性肾病患儿家长的群体特征、自我效能、社会支持以及心理健康情况,并因此提出假设并检验,通过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实证地提出了干预方案,并实际结合临床开展了六次小组干预活动,点评老师对其写作逻辑和如何厘清研究思路提出了建议。第三位分享的是王桐雨同学的项目《恶性肿瘤患儿照顾者心理压力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她根据自己在临床实习中的发现,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恶行肿瘤患儿照顾者的心理压力进行了需求评估和问卷调查,并为筛选的肿瘤患儿照顾者开展了小组介入活动,点评老师提出每位家长所面临问题有差异,如何在一次小组工作中就能都解决,以及控制组要怎么进行控制等问题。
接着,马宁同学就自我管理模式应用于婴儿家长育儿焦虑的干预研究、沈韵琳同学就医务人员对儿童虐待事件通报意愿的研究、吴珺同学就医务社会工作实习学生的角色期待研究以及薛媛媛同学就医务社工在非医疗过失事件中的介入研究分别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也收到了各位老师的悉心点评。从中也发现了同学们的一些共性问题,例如研究问题的界定不够清晰、论文中概念界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写作逻辑性不够连贯、前期证明的变量关系和后期实际干预着眼点不匹配等。而在沙龙中,各位老师也就医务社工是否或是能够介入医疗纠纷领域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产生了实务和学术的思想碰撞。

本次沙龙在热烈的讨论中顺利结束,在沙龙总结阶段,各位老师对同学们出色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和研究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许,并表达了对于同学们能再接再厉,向更高的层次努力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