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7日下午两点,在中北校区地理楼301会议室,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以及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联合邀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全球发展中心的Khalid Nadvi教授进行学术讲座“地方聚集、全球价值链和企业社会责任:我们从新生力量中学到什么”。
Khalid Nadvi教授是主要专注于贸易和产业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家,研究范围包括产业聚集、全球价值链和生产链,国际标准,企业社会责任以及产业升级。Khalid Nadvi教授发表学术论文和专著章节已超过50多篇,被引用频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他也曾为如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劳工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担任顾问。目前,Khalid Nadvi教授正在和牛津大学一位华人教授开展中国科技创新产业的研究。

在本场讲座中,Khalid Nadvi教授首先陈述了他的研究脉络:从1991年开始关注产业聚集,中小型企业怎样在全球市场中竞争;1997年起研究全球价值链,以及其对全球生产以及地方制造商的影响;1998年起研究全球生产中的劳工标准,比如对劳动力和劳工标准的控制可能的影响是什么;2005年起研究全球生产网络,及其是怎样受到制度语境和空间性的影响;2010年起对国际上日益崛起的新生力量开始了研究,比如公共的和私人的因素如何在这些国家中塑造“游戏规则”。
接下来,Khalid Nadvi教授以历史的视角回顾了产业聚集在全球发展的情况,从19世纪的英国说到20世纪的美国,再说到当今的印度、巴西和中国,教授用清晰的语言,借助图形展示,提出了产业聚集产生的原因和导致的结果,并通过硅谷、深圳、浦东等产业聚集的真实案例进一步阐述了“产业聚集无处不在”的观点。

沿着教授的研究脉络,全球价值链的出现对产业如何在多元而相互隔离的区域组织起来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地方产业聚集通过“全球买手”与国际市场联结起来,且受到全球领先企业(lead firms)的管控,由此产生了对地方产业升级、价值创造和工人三方面的后果,领先企业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管理:质量、交货时间、价格、对劳工和环境标准的遵从。在进入国际市场的同时,聚集的地方产业面临许多来自社会的挑战,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Khalid Nadvi教授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研究问题:谁控制着这些标准?谁设定的这些标准?谁来监管?若不服从将会面临怎样的制裁?紧接着,Khalid Nadvi教授将和社会学系薛红博士共同参与的全球足球制造业的研究作为一个案例,来讲述产业聚集、全球价值链和标准三者的运作关系,其中以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三国作为田野,得出的结论是:(1)劳动标准影响价值链管理和生产地;(2)遵从劳动标准虽然必要但对于形成竞争力的基础来说仍然不够;(3)产品升级和技术革新具有重要意义;(4)对南亚国家可能的影响是产业升级、买家对中国的依赖以及中国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本转向。但Khalid Nadvi教授认为,现有的文献并没有考虑到体制环境的影响,比如规则、规范、国家的调控措施以及来自公民社会的约束。
鉴于此,Khalid Nadvi教授最新的这一篇对于全球化中新兴力量的研究,将关照到这些曾被忽略的因素。“崛起的力量”一词在2012年被英国国家经济和社会研究会(ESRC)定义为“他们的出现挑战了之前经合组织国家的统治地位,并且将在竞争条件、全球统治以及国际关系方面带来一种变化”。Khalid Nadvi教授选择了中国、印度和巴西这三个著名的新兴崛起力量,这体现在他们的经济增长、收入提高、中产阶级和全球性企业的出现以及投资和资本的流动。这篇文章的核心问题是:这些崛起的力量是怎样挑战(改变)贸易规则的?重心放在国家(State)、企业(Firms)和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这三个方面。Khalid Nadvi教授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三个崛起国家是非常不同的。国家执行劳动规定的能力不尽相同:在巴西,国家的力量很强大;而在印度,国家力量很弱;中国处于中间。社会对于劳动和可持续性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异:巴西有着强大国家力量的历史,印度对于社会契约的型塑影响有限,而在中国,中央政府想要推广劳动和环境规定,并且地方政府也有多样化的实践,然而在消费者中却未形成伦理的或是可持续性规范的共识。

Khalid Nadvi教授讲座全程重视与听众的互动,不时向在座的老师请教有关中国语境的问题。在场的老师们也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气氛融洽。这次讲座不仅让在座的师生对于“产业聚集、全球价值链和企业社会责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给在场的师生带来许多开展所在学科研究的启发。同时,与Khalid Nadvi教授的讨论和分享也为本次交流会增色不少,不同思想在交流碰撞中得到发展。
本场讲座由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腾堂伟副教授主持,参与本次讲座的除了Khalid Nadvi教授的合作者薛红博士,也包括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殷为华副教授和其他教师们、以及来自同济大学社会学系的章超博士,同时也有两个院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