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9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协办,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承办的“民俗学学科自主话语建构与社会服务学术会议暨海洋信仰与节日研究沙龙”在闵行校区人文学术沙龙顺利召开,来自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赣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东华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航海博物馆等1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

在开幕式上,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副处长吴文钰,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田兆元,台湾国立政治大学特聘教授兼学务长高莉芬分别致辞。
吴文钰副处长在致辞中回顾了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学科的建设历史,充分肯定了本校民俗学学科的建设成果以及华东师范大学为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田兆元教授指出:没有自主话语的学科是没有灵魂的学科。民俗学自主话语应该以中国民俗传统为本,以现实需求为用,参酌西方经验,向兄弟学科学习,自主地、开放性地建立中国民俗学学科话语。他认为中国传统的民俗学是一门社会管理之学(如移风易俗),文化认同之学(如龙凤、祖先崇拜、民间信仰),智慧哲理思辨之学(如节日阴阳时运),生活日用之学(吃喝玩乐生老病死),专业与艺术之学(如茶经、花经、棋谱,各类民间艺术),风俗纪录编纂之学(如浩如烟海的风土记),等。这份智慧资源在世界上无以伦比。亟需开拓弘扬,与世界分享。
高莉芬教授提出应把民俗学建立成面向当代、充满活力的学科。社会实践能力是民俗学的重要功能,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需得到重视。另外,高教授还提到了海洋文化的多样性特点,认为民俗学视角下的海洋文化研究必能引领潮流。
开幕式结束后,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教授高莉芬、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唐忠毛、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柯分别围绕“中国民俗学话语体系建构”、“中国民俗学社会服务路径”、“海洋信仰与海洋节日文化研究”等话题作了主题发言。
高莉芬教授详细介绍了台湾嘉义奉天宫妈祖节日中的“绕境”仪式,认为妈祖绕境具有宗教、娱乐、和众、教化等功能,同时其对加强自我认同与地方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教授会上呈现的台湾新港奉天宫的热烈狂欢的画面,给大会带来很大的震撼。高教授是古典文学专家,国学功底深厚。这场呈现了以民间信仰为主题的报告,体现出她的学术视野的重要拓展,以及强烈的现实关怀精神。

林继富教授围绕中国民俗学话语体系的历史维度、生活维度、政治维度和比较维度展开讨论,强调了建立中国民俗学自主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当下民俗学建设应探寻中国民俗自身运行的规律,加强其对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的引导与对接作用,同时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也要敞开胸怀,拥抱世界。在会上,林继富教授还与田兆元教授就建设中国民俗学的自主话语进行了对话。林继富教授新近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主题是关于中国民俗学的理论创新问题,与会代表也对于林教授的项目成果充满期待。

唐忠毛教授强调了海上丝路在佛教传播中的重要地位,探讨了“未来海上丝路”与海上信仰共同体重建的可能性。认为信仰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它是周边国家民间文化交往的重要载体、对于区域文化认同感、国际地缘政治,乃至国家形象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他以图文互动模式,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再一次展示了民俗学在国家大政实施过程中,民俗学的独特优势。

李柯助理研究员的报告聚焦中国民俗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认为实践中的民俗学如何利用其介入非遗保护、参与国家战略的中国经验以构建具有中国话语特色的民俗学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关系到民俗学学科的基本定位、内涵发展与前进方向。因此,当下应立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重大现实语境,深入探究在非遗保护工作和中国民俗学的双向互动中所形成的对于民俗学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的深层次促动。

随后会议以民俗学学科自主话语建构与社会服务、海洋信仰与节日研究两大话题,分四个专场进行了小组讨论。
在“民俗学学科自主话语建构与社会服务”主题讨论期间,专家学者们从中国民俗学的生活指向与社会服务路径、中国民俗学的当代语境、民俗学的现代乡村治理等视角对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
华中师范大学孙正国教授提出,中国民俗学的认同在于研究主体的身份,在于中国民俗学百年的现实主义传统;中国民俗学的根存在于融汇了历史智慧与文化精华的生活现场;中国民俗学在作为上应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学问,而不是一门纯书斋式的学问。他对于近年来主流的关于民俗学面向日常生活研究的观点进行了评议,对于华东师范大学强调的“民俗是生活的华彩乐章”说加以评说。

上海大学耿敬教授认为,民俗学话语体系的建构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他国带来了恐惧感,而这份恐惧感来自对中国的不熟悉,这就要求中国讲好自己的故事。耿教授根据非遗保护、中国梦、学科建设等关键词,指出民俗学话语体系包括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三个部分,在话语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民俗学需要加强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同时既要反对全面西化也要避免完全本土化。

上海社会科学院蔡丰明研究员分析了中国民俗学的当代语境。当代中国民俗学的学科体系不断完善,政府对民俗学领域的关注也逐渐升温。但是,民俗学的当代语境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社会的发展导致民俗生态的破坏,民俗学学科内部在对“民俗”的定义上亦有分化的趋势,诸如人类学的外部学科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他强调,为应对这些当代语境,民俗学应重视整体性研究,并从外在性研究转向内在性研究,关注民俗本身的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李明洁教授认为在高校进行民俗专题的博物馆展示具有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三个重要的功能。她详细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近期举办的民俗展览,认为其对于实现民俗事项的可即化、公共民俗的实训化、教学科研的具体化和社会服务的操作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安徽大学沈昕教授认为传统乡村“善治”资源可以转化为推进当代乡村治理的丰厚营养和内生动力。她全面分析了明清祁门善和程氏宗族的乡村治理,认为其对于认识徽州宗族“善治”的意义深远。同时她对现代乡村治理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认为现代乡村治理应把握整体性原则,注重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微观机制建设,强化治理资源优化配置,力求综合施策。

南京农业大学季中扬副教授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乡土经验是建构新乡村与和谐城乡关系的重要文化资源,而民俗文化则是乡土经验的主要载体。在当代种种新“新建”话语与实践中,大多忽视了民俗文化重建与乡土经验的延续,产生了新乡民的文化认同困境。对此,一方面要强调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尊重民俗文化自我更新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还应该正确看待文化主体在调适急剧变化的外在环境过程中的一些新“发明”,它们并非是“伪民俗”,而更可能是新传统的滥觞。

华东师范大学徐赣丽副教授回顾了自己的从旅游民俗到非遗保护再到都市民俗学的研究历程,并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民间艺术是否应该回归生活?脱离了语境的民俗能否回归?她结合当今世界各地的民俗学研究,提出当代民俗对象已经改变的观点。她指出,今后民俗学可能朝向艺术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民俗学的研究需要转向都市民俗学和大众文化的研究,从追求奇风异俗回归到日常生活。

此外,民俗心理学、医疗民俗学、经济民俗学、旅游民俗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在会议中得到了充分的讨论。
广西师范大学覃琮副教授认为民俗心理学是指社会中的一般民众对心理状态日常的、“民间”的了解会形成一套心理的理论。提出建构民俗心理学,是基于即使在科学知识十分普及的今天,许多被认为是前科学的观念等仍实实在在地影响人们的行为的基本事实。民俗心理学要重点处理好与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从民俗学的知识体系来理解和解释大众心理及其行为。

华东师范大学戴望云博士认为疾痛是人类患病时的经验、独处、困扰,它是依据文化和情境而各有不同的,病症是文化认同之下对身体状态的一种偏离,病源和疗法也都是可以通过文化生产出来的。医疗民俗学是关注地方性知识,以病人为中心的,是病人用以建构和认同自身身份的叙事。
华东师范大学吴玉萍博士分析了民俗学视角下的企业节日研究,提出以经济民俗为思路,以民俗实践为手段,以构建认同性经济为目标,将企业节日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文化战略来讨论,从而彰显其在全球文化发展中的独特意义。这不仅能给企业经济增添文化动力,而且还能提升民俗的社会价值,强化民俗学的实践回归,同时也能为经济民俗学的学科建设提供案例指导。

上海社会科学院程鹏博士认为在当下多学科参与民俗旅游研究的情况下,民俗学应该更多地将研究重点放在旅游民俗上,构建旅游民俗学的学科体系。旅游民俗学是运用民俗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旅游中的民俗事象及旅游发展诸问题的一门学科。其主要学科体系包括旅游民俗史、旅游民俗志、旅游民俗学专题研究、旅游民俗学应用研究、旅游民俗比较研究五个部分。在理论方法上,可以充分利用民俗学研究民间文学的传统和积累,进行民俗学式的旅游研究,走出自己的特色。

第三场和第四场,专家学者们围绕“海洋信仰与节日研究”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认为民俗是一种谱系性的存在,不存在单质化、个体化的民俗。民俗具有地域性的,国家的和国际性的存在形式,都是一种谱系性的关系构架。这种关系构架是以互动性为前提的。谱系是一种关系,更是一种互动,更重要的是一种认同模式。清理重构海洋谱系,是梳理认识东海复杂关系的一种方式,也是民俗研究,信仰研究的共同取向。

南京师范大学白莉教授分析了闽台信众在南京天妃庙会中的身份转变。白莉教授梳理了南京天妃宫的历史变迁、空间布局及信众构成,并结合自己的田野调查经验,认为闽台商人信仰的回归或复苏是其在庙会身份由“客”到“主”的渐变动力,而台湾知识分子的介入更是天妃宫庙会主体由“官”到“民”的主要推动力。

中南民族大学向柏松教授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信仰有密切的联系,民间信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与土壤,我们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认真对待民间信仰的淡化和消亡。同时,我们要从民间信仰的视角来解决民俗事象的地域归属问题;要从民间信仰的视角去考察民俗文化圈;要从民间信仰的视角去挖掘那些已经濒危的民俗事象。

上海社会科学院王宏刚研究员认为宋元时期是上海海洋信仰蓬勃发展的时期,航海地位的提高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是我们认识上海海洋信仰的关键。同时,他对建立妈祖文化旅游景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应从妈祖精神力量上去构建妈祖文化旅游景区,从而凝聚各地对妈祖文化的认同。

上海海事大学时平教授认为节庆是一种有纪念意义的社会活动和文化形式,它延续传统而来,是民俗的一种经典表现形式。东海信仰形成的崇拜和仪式很多从节庆中演化而来,从而构成人们社会关系、生活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

上海交通大学高有鹏教授认为民俗学自主话语应该是多元的,而且更应该重视对民俗文献的考究。他以“神话”的概念为例,认为许多学者声称中国古代没有神话的概念,这是不符合事实的。汤显祖评说《虞初志》,明确提到这个概念,并在评说过程中具体表明神话的内涵。“神话”概念在明代出现,与唐宋以来的文化发展有密切联系。

上海社会科学院毕旭玲副研究员介绍了江浙地区妈祖信仰的传播与扩散。她详细分析了江浙地区妈祖信仰的产生与扩散,并比较了不同地区妈祖信仰呈现出的异同。她认为,对江浙地区妈祖信仰进行研究能够重估江浙地区妈祖信仰的重要价值;建立完整的妈祖信仰谱系;为江浙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中国航海博物馆馆长助理兼学术研究部主任周群华认为当下民间信仰正在消失,其作为时代窗口的价值也日渐衰败,民俗学的发展应该更加关注国情、关注生活,这样民俗学的发展才会更有生命力。

赣南师范大学讲师黄清喜以赣南信丰小江林氏宗族天后宫的祭祀为例,分析了海洋信仰与宗教信仰的交互。他对妈祖的身份进行了考据,得出妈祖是从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逐步走上神坛的结论。同时,通过对小江天后宫天后诞辰祭祀仪式的考察,认为当下的研究应是种向内的追踪,即回到妈祖林氏宗族自己对妈祖信仰的祭祀中去。

东华大学讲师潘文焰认为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庆)进行活化利用是最好的保护,而活化利用的价值意义表现在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等各方面。同时,传统节日(庆)文化的活化利用可以根据叙事理论,根据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四要素,以活动事件的发生发展为逻辑展开,对传统节日文化活化系统的IP生态圈进行打造。

华东师范大学讲师王均霞分析了上海清明节祭扫习俗的都市化进程,认为当代上海的清明节已被深刻地嵌入到都市日常生活实践当中,它在延续传统的同时具有了鲜明的都市化特征,已非传统乡土意义上的清明节。研究者对于都市清明节的研究,应将回望乡村、回望历史的目光适度收回,转而将眼光朝向当下,立足于都市人及其日常生活。

华东师范大学周俊博士就其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海南疍民与南海主权问题研究》进行了介绍。她结合考古、口述史、文献、民间文学等内容,展开了疍民与海洋之间关系的研究,分析了疍民与南海主权之间的关系问题。

专家学者们对沿海地区的海洋信仰和节庆研究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话题进行的探讨,充分体现了民俗学的文化认同与社会服务功能,为民俗学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
经过长达十个小时的热烈讨论,此次会议圆满闭幕。闭幕式上唐忠毛教授与田兆元教授分别作了总结发言。唐教授肯定了本次会议的价值,他提出民俗学是流动的概念,有待人们不断的探索研究。田教授希望将民俗学投入社会,加强民俗学的实践能力,建设中国自己的民俗学体系。希望加强民俗学研究的区域性合作,呼吁海峡两岸、全国各地通力合作共同建设民俗学学科。
建构中国学术的自主话语,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使命,也是未来社会与文化发展的趋势。当下,加强对民俗学学科的自主话语建设尤显重要,民俗是生活的华彩乐章,民俗学更是一门社会服务之学。探讨民俗学的社会服务实践,提升其社会服务的功能,加强其社会服务的使命,是当下民俗学自主话语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海洋信仰与节日研究更体现了民俗学学科发展的新视野、新方向。相信此次会议定将成为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