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7日下午,社会学一级学科研究生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研讨会在法商北楼525召开。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吴瑞君教授、文军教授、田兆元教授、黄晨熹教授、黄剑波教授、李强副教授,吴旭副教授、曾明星副教授,魏伟副教授出席会议,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何雪松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张海东教授应邀出席。
研讨会由田兆元教授主持,他首先对到会专家表示感谢,并请专家们围绕“社会学一级学科通论教学研究”、“社会学一级学科方法教学研究”两个议题展开讨论。

大社会学概论课程负责人文军教授率先发言,他指出关于社会学一级学课改革的是基于国家对一级学科的不断强化,二级学科逐渐淡化的大背景展开的。对于社会学一级学科通论教学研究要以分析视角为主,根据五个学科的特点,围绕社会与文化的线索,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一般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并聚焦当代中国社会问题,帮助大社会学的学生更好理解当代社会。
大社会学研究方法课程负责人吴瑞君教授认为学科教学可以以案例教学为特色,关注学科的前沿问题;理论教学方面要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开展辅修课程;方法研究教学过程中要将不同学科的方法汇集在一起;研究方法教材要增加网络调查方法、大数据与社会学科的关系等几部分内容。
华东理工大学何雪松教授指出教材的编写需要基于不同学科之间的思考,每门学科用其他学科的视角来思考,统合;并提出大社会学的课程要以多学科合作为基础,既要在概念群中体现不同学科的方法,又要具有新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同时与本科课程相区别,更适合研究生。上海大学张海东教授认为通论教材的编著要具有专题性,学科之间要有联系,可以以案例集的方式呈现,课程结合案例,按照具体的研究流程展开,并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与学生的课题实践相联系。

黄晨熹教授认为社会学通论和大社会学概论可以有创新点,但是研究方法相对比较成熟,各个学科的的思路没有突破原来社会学的框架。
田兆元教授分享了民俗学独特的研究方法—采风,在情节分析、叙事中可以发现族群关系和人群流动,并指出社会学的五个二级学科中,每个学科对其他学科都有兴趣,但是认同性不强,主动借鉴的意识需要强化。
魏伟副教授结合自己的授课经验指出在质性研究的课程中结合相应的研究案例更易展开。吴旭副教授提出课程开展可让不同学科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一个课题来展开,从量性研究怎么搜集数据,再到质性研究,形成统一连贯的体系。李强副教授针对定量资料分析课程提出两个目标,一是要让学生学会碰到什么问题寻求什么方法,二是学会怎样写好一篇关于方法的文章。

会议结尾,吴瑞君教授和文军教授分别对研究方法和理论教材的编写进行了总结,各位专家教授的讨论为社会学一级学科的理论改革和实践创新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