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7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主办,《社会科学报》协办的第二届“城市社会与文化建设”博士、博士后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学术沙龙顺利召开,来自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常州民俗学会、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和机构的3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论坛。

会议现场
论坛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博士后覃琮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人事处博士后工作负责人杜保源,华东师范大学统战部副部长、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博导安俭,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博导及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站长田兆元等出席了开幕式并分别发表致辞。
人事处博士后工作负责人杜保源回顾了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的基本情况并对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在短短几年内取得的骄人成绩给予了肯定,对民俗学研究所的博士、博士后近年来在校内外发挥的影响力表示了赞赏。

人事处博士后工作负责人杜保源致辞
安俭部长作为第二次参加“城市社会与文化建设”博士、博士后论坛的校领导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对论坛的意义进行了阐发,对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的产学研成果表示肯定并对社会学一级学科的未来发展寄予了殷切希望。
田兆元教授在开幕式上着重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举办此次论坛的目的,提出了对参会学者的期望:一是通过文化传承实践参与社会治理;二是提升博士、博士后的话语权利和传播能力,做城市建设的主导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统战部副部长、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安俭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田兆元致辞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智慧城市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承”,主要议题包括智慧城市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启发和贡献、智慧城市建设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及城市传播和国内外在该领域的案例借鉴等。论坛分作三场展开研讨,共有19位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就论坛主题发表了学术报告。
论坛第一场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博士后吴玉萍主持,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熊承霞评议。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博士候选人朱璟华以《传统文化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启发与贡献——以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为例》为题发表了本届论坛的第一篇报告,以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揭示蕴含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和谐智慧,指出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影响对于深刻理解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化具有重大价值,并通过分析西方公民社会与中国人情社会的异同得出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因地制宜的结论。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博士候选人朱璟华在作学术报告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后冯志洁发表了题为《智慧城市与多元化社会——简×雅各布斯的启示》的报告,她从美国人简×雅各布斯对于美国城市发展的反思中提出智慧城市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创新,而创新与传统不是完全对立的概念,创新的内涵是文化多样性,智慧城市的建设应当在城市物质肌理的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动小众文化等方面做出独特的贡献以推动多元化社会的发展。

冯志洁博士后在作学术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廖云路从功能主义视角出发,从一个拉萨城郊乡村的现代化转型中对大众传播从为乡村各个方面社会事务提供社会整合退缩到为村民个人情感、观念提供个体整合的结构性地位变迁进行了细致解读并就新的传播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实现大众传播的功能作出了探讨;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何华湘立足于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田野调研,指出非遗在传播与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伦理问题并对传承人的文化选择与生活方式选择、媒介传播这两个方面的伦理问题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
南京邮电大学讲师何志荣以德塞图“规训”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仙林大学城中校园涂鸦艺术行为的调查与阐释分析国内大学城空间普遍存在的“人文缺失”和“空间规训”以及青年大学生通过涂鸦式的符号表征来构建身份和文化认同、打造校园真实想象的社会政治空间的“抵制”实践;上海理工大学博士方智果从微观角度对城市肌理作出了缜密的探究,通过国内外城市的图示取样分析发现连续街道空间界面与清晰、完整的城市肌理紧密相关,而形成完整的城市肌理首先应该控制建筑实体对城市空间的覆盖率,形成一种“适宜的密度”,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贴线率保证界面的连续性,形成具有“有机秩序”的城市肌理组织。



廖云路、何华湘、何志荣、方智果分别在作学术报告
论坛第二场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博士候选人朱璟华主持,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后冯志洁评议。
原常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文化局局长、旅游局局长、现中国餐饮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常州市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童方云,一位在文化界有着多年管理与实践经验的老领导,作为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以及常州民俗文化的引领人为本场论坛作了开场报告《关于“城市文化资本”的实践与思考》,介绍了常州市多年来在乡村建设与城市建设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分享了自己关于“城市文化资本”的若干思考,认为在重建古老乡村、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同时必须要利用好、运作好城市现代文化资本。

童方云秘书长在作学术报告
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琮作了题为《空间理论观照下红水河流域石山地区的“弄”》的报告,他运用空间理论,首先描述“弄”地名圈及其主体民族壮、瑶(布努瑶)和汉族的分布情况,继而分析壮族地名中“弄”与“板”、“那”、“铜”、“绿”相比所具有的地域意义和文化等级,最后探讨了布努瑶的地名命名方式以及清代以来在壮族知识分子的把持下瑶语地名如何被译成“弄”的历史事境。

覃琮博士后在作学术报告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的雷伟平博士以信息图谱为工具,以上海三官信仰的变迁为研究焦点,通过绘制上海三官神话的地理分布信息图为上海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材料;百货公司是近代上海都市文化的一大象征,复旦大学博士金晶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以民国年间上海四大百货之首——先施百货公司的二十五周年纪念册为例,深入解读了商业宣传册作为具有特定传播偏向的媒介所蕴含的多重表征意象及其在社会生活领域产生的广泛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邓根飞对上世纪四十年代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发行的官办学术性刊物《文化先锋》钩沉索隐,展示了其中蕴藏的丰富的文化学与文化史资料价值,对刊物汇聚的一批文化名家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讨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肯定了他们对中西文化融通与新文化再造的积极贡献;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中村贵从一名日本学者的视角对现代上海日侨眼里的“上海”进行了深描,通过个案调研发现现代上海日侨采用了文化适应策略来逐渐适应当地生活,而他们眼里的“上海形象”往往是在中日两国之间的相互作用下被建构的产物。




雷伟平、金晶、邓根飞、中村贵在作学术报告
论坛第三场由常州市民俗学会秘书长童方云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廖云路评议。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公维军借助于文献典籍、活态民族志以及考古文物、图像等多重证据的立体阐释,在无文字史前大传统视域中,对《山海经》中的“鱼妇”神话原型予以明确化,认为她既是一位能够庇佑并指引死者安全抵达不死神仙世界的鱼女神,又是一位让逝者灵魂回归其母腹进而实现生命再生的鱼女神。

公维军博士在作学术报告
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熊承霞的报告《传统建筑作为叙说媒介的伦理价值研究》探讨了中国建筑在中国的传统叙事体系中扮演的社会伦理教化功能,认为传统建筑对称的轴线等级仪式、神话思维的装饰构件、序列三分的结构约束正是传统中国伦理社会所要表述的核心造物思想,指出在当代重新认识传统建筑的伦理通义性有助于重铸社会伦理。

熊承霞博士在作学术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博士后李柯从民俗谱系的观念、方法出发,探究始终居于传承、变异之中的春节习俗形态的结构、功能与价值,认为传统春节习俗经由长期发展,形成了整体与多元、互动与认同相统一的结构谱系和功能谱系,而支撑这一谱系性存在的是文化共生的逻辑;在现代化的文化迫力下,年俗谱系的应时之变主要表现在简易化、同质化、碎片化、个性化、虚拟化、商业化六大方面;由其民俗谱系所维系的春节神性则集中反映出年节在家族、地域、民族、国家认同建构方面的重要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吴玉萍运用四重证据法,根据中原地区的考古发现和大量玉石兵器出土所证实的虞夏商周四代以及玉(石)兵时代的存在,认为墨子所提“三代圣王说”及“禅让说”不过是一种神话式的建构,其目的是为了宣扬尚贤思想。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方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为例,对其在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环境中的传播特性与传播效果进行了分析,指出在新媒体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利用新的媒介样态进行更多维度的传播;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周俊以三亚亚龙湾图腾柱为例探讨民俗文化在城市雕塑中的在场和失语,提出未来城市雕塑的发展新方向是通过载有地方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符号的景观雕塑保存群体的历史和思想,成为公民共同的记忆。




李柯、吴玉萍、方云、周俊在作学术报告
在第三场论坛报告结束后,全体与会学者在李柯博士后的主持下开展了“中国社会学各二级学科自主话语建构圆桌会议”讨论,覃琮博士后、廖云路博士后、金晶博士、薛明博士等从各自的学科领域就如何开展社会学及相关学科建设、提升学科的话语权发表了见解,提出了不少有针对性的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何华湘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她认为,本届论坛是一次跨学科、跨民族、跨国别的学术研讨,但讨论的内容形散而神不散,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对人的关注;二是时间-空间意识的凸显;三是对传播的重视。这次论坛既是宏观的、高屋建瓴的,又是洞烛幽微的;既是豪迈的,又是精细的;既有对物质的关切,又体现了对非物质的关怀。这是一次富于诗意和想象力的论坛,蕴含着冷静的激情,回应了这个时代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对于缓解现代人在急遽变化的后工业社会中日益严重的生存焦虑大有裨益。最后,她以中国的春节习俗为例,指出传统文化中蕴藏着隐形的智慧,混乱中蕴含着秩序性,散漫中包藏着凝聚力,消极中孕育着无限的生产力和消费力,我们要做的,是让这隐形的智慧显影,让传统文化参与智慧城市建设,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得以诗意地栖居。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