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院系新闻

社发院纪录片暑期学校圆满结束 成果颇丰

作者: 发布日期: 2017-07-26

由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及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联合举办的2017“上海文化多样性与影像表达”暑期学校在闵行校区法商北楼108落下帷幕。

此次暑期学校历时近半月,分理论学习与调查拍摄两大部分。理论学习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北京巴人影视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各位导师从影视人类学的理论出发并结合自己的实践深入浅出讲述了民俗学、人类学影视片的选题、拍摄手法与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从16日下午至24日下午,上海的各个小组在高温酷暑中,不惧艰辛完成了自己的拍摄与后期制作。晚6点半,四个小组分别展示了自己的纪录片成果——《上海,与故乡妥协》、《匠人匠心》、《黄浦江上的船家》。《上海,与故乡妥协》以摄制组组长季怡雯从小长大的“老家”宝兴里为主线,讲述市中心的小弄堂宝兴里的故事并以组长季怡雯老邻居作为访谈对象,以双胞胎姐妹亲自叙说的方式,更深入的表现季怡雯与宝兴里的血脉相连、不可分离的关系,它通过对从小生活的社区及邻居的探访,表现了对文化之根,生活之根的探寻。宝兴里将要面临的未来无从可知,这个片子注定要留下一代人的珍贵的记忆。《匠人匠心》以功德林素食技艺与国家级烹饪大师—赵友铭为主线拍摄,从功德林“素菜荤烧”的制作技艺切入,通过对赵友铭师傅、功德林食客与员工及路人的访谈与其素食制作过程的拍摄来表现赵友铭师傅的高超技艺、高尚厨德与及作为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对素食技艺传承的深情关怀;《黄浦江上的船家》以在吴泾码头停靠的货运船家为访谈对象,关注货船运力提升对船家生计的多方影响,同时呈现船家面对货主和海事部门双方的尴尬境地,展现出世界著名的黄浦江上属于普通劳动者的一朵浪花。此片由华东师大、梧州学院四位大一学生在7天之内拍摄完成的。指导老师给予此片很高的评价,它用生动的镜头语言描述了在剧烈社会与文化变迁之下的船民生活。

此次暑期学校理论与实践并重,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为培养和提升人文专业学生拍摄民俗纪录片的水平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授课专家们各有所长,不论是影视人类学者还是影视导演皆整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所得,摘其精华而倾囊相授。后期拍摄、剪辑时的导师指导制,也是此次暑校取得重大成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熊迅与范长风两位老师在拍摄期间亲自带队,现场指导各组的田野调查与拍摄。

本次纪录片暑期学校的项目主持人范长风老师创立了“专家讲课加现场指导”的摄制模式,是在教学和实践层面的一次探索;作品达到相当水平;培养和提升了人文专业学生拍摄民俗纪录片的水平。

在老师与学员们的共同努力下,此次暑校所完成的三部文化纪录片皆有亮点。比如《匠心匠心》画面干净、节奏明快;而《上海,与故乡妥协》与《黄浦江上的船家》则内容充实、主题鲜明。各个小组在短期内学习拍摄并付诸实践,且快速成片实属不易,田兆元与范长风两位老师在分享会上皆对其给予了较高的赞赏与肯定。当然每部片子都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与进一步深入的挖据点,希望暑校结束后还可以继续跟进。虽然在上海的拍摄已圆满落下帷幕,但对文化多样性的考察与民族志式的影视记录方法的学习与运用永不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