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1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主办,国宝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协办,华东师范大学文化建设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支持的“丹泥新颜”——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华东师范大学印泥制作技艺研修班教研成果展开幕式暨研修班结业典礼在闵行校区图书馆二楼展厅隆重举行。

上海市文广局公共文化处(非遗处)杨庆红处长、国宝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陈标常务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方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熊琼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田兆元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副书记黄燕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王晓葵教授、成果展策展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李明洁教授、李柯老师、成果展书展策展人王立阳老师、研修班教师代表徐赣丽副教授等,以及参加此次印泥制作技艺研修班的二十多位学员雅聚一堂,与来自各院系的师生、校内外媒体朋友一起为成果展揭幕,并共同见证了研修结业的神圣一刻。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王晓葵教授主持了开幕式暨结业典礼。作为项目负责人,王晓葵教授介绍了出席的领导和嘉宾,回顾了印泥研修班开班的总体情况,阐明了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所承担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对于文化传承、学术研究、研究生教学的意义,并对所有为本次研修班工作付出心血的领导师生同仁致以衷心感谢。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田兆元教授代表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学科致辞。田兆元教授强调了印泥作为“文房第五宝”的重要价值,阐述了加入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与民俗学学科建设及自主话语构建的关系,认为要通过积极参与、研究非遗保护实践来发展民俗学理论,提升民俗学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代表学院致辞。文军教授特别指出,本次研修班教研硕果累累,离不开文化部、教育部、上海市文广局、国宝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学校,以及相关方面的大力支持。研修班及成果展立足于印泥制作技艺的整体性保护,固本荣枝,涵养文房文化生态,希冀以此方式让印泥制作技艺这门绝学有序传承,为社会文化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领导致辞后,举行了郑重的印泥制作技艺研修班结业仪式,各位领导上台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并表示祝贺。仪式完毕,社会发展学院人类学研究所研究生张真瑞用自制古琴为在场嘉宾演奏了《良宵引》。悠悠琴声中,学员们纷纷在签名墙上题签留念。学员代表发言环节中,国家级非遗项目“印泥制作技艺(上海鲁庵印泥)”上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符海贤先生的女婿田非凡以新生代传承者的身份表达了对印泥界前辈艺术家的崇高敬意,分享了在研修班的收获和心得,并表达了一起为传承印泥制作技艺而努力的决心。

随后,开幕式暨结业典礼迎来高潮。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方平教授代表学校致辞。方平教授指出,印泥制作虽然小众,却是中国传统“诗、书、画、印”创作中不可或缺之物。本次研修班和教研成果展的成功举办是“双一流”大学建设在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实绩,意义有三:其一,为印泥制作技艺与文房文化走进现代生活,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和整体性保护培养了“文化上知情,技艺上知艺,发展上知变”的中坚力量。其二,让印泥制作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了校园,使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成为化育优秀人才、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源泉。其三,通过具有探索性、研究性的研修、展览活动,为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进一步实施开拓了新领域,总结了可供反哺的理论与方法。

国宝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陈标常务副所长代表协作单位致辞。他对文化部、教育部、上海市文广局、华东师范大学以研修班的形式传承印泥制作技艺的创举表示诚挚感谢,回顾了鲁庵印泥制作技艺的传承保护历程,历数鲁庵印泥创始人张鲁庵先生、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高式熊先生和符骥良先生对于印泥文化的贡献,并带来了97岁高龄的高式熊先生对在场嘉宾的问候与祝福。

上海市文广局公共文化处(非遗处)杨庆红处长代表上海市文广局致辞。杨庆红处长向印泥班成果展的举办表示祝贺,向学校、学院、学员表示感谢。她表示,华东师大民俗学学科底蕴深厚,学术名家辈出,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非遗保护实践与理论研究。加入研培计划后,华师大充分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对非遗项目的业态进行深入了解、积极探索。目前举办的“琉璃烧制技艺”培训班和“印泥制作技艺”研修班,都在开展技艺培训的基础上,注重引导传承人群正确认识非遗、理解非遗政策,将非遗保护和传统工艺振兴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学员。她期待着,通过这次研修班和成果展,印泥制作技艺与文房文化能走进更多老百姓的现代生活。

最后,方平副书记、杨庆红处长、陈标常务副所长分别钤下“大吉大利”、“美美与共“ 、“心心相印“三枚印章,以此宣布成果展的正式开幕。在热烈欢喜的气氛中,在场的所有领导、嘉宾围绕着高式熊先生为本次展览的题词“丹泥新颜”合影留念,并经由策展人和学员的导览,饶有兴致地欣赏了成果展作品。

本次印泥展展出了学员手工制作的印泥、相关的文房用品和书画篆刻作品等,也特别展出了鲁庵印泥的相关实物与资料。展览在展陈内容、教育活动的类型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等方面颇多创新之处。民俗学研究所精心组织了“非遗传承、主题日、拓展与互动、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博物馆驻校服务、公益特别活动”等六个大类共计十余项活动,努力通过民俗学与非遗保护研究、博物馆学研究的专业优势和青年影响力,积极发挥高等教育的的功能,实践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大学职责,以博雅教育的实践,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