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院系新闻

流光溢彩——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作者: 发布日期: 2017-11-06

2017111日下午,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文化建设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支持的“流光溢彩——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华东师范大学琉璃烧制技艺普及培训班教研成果展”开幕式暨研培班结业典礼在闵行校区图书馆二楼大厅隆重举行。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胡晓明、华东师范大学统战部副部长安俭、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吴文钰、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党委书记熊琼教授、副院长田兆元、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王晓葵、以及展策展人民俗学研究所李明洁教授、李柯博士等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暨结业典礼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王晓葵教授主持。他特别指出:本次琉璃烧制技艺研培班是我校加入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后所办的首期培训班,对于文化传承、学术研究和研究生教学有重要的意义。田兆元教授随后致辞,他表示:本次琉璃烧制技艺研培班成果展首次以“中华创世神话”作为创作主题,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安俭教授代表统战部致辞,他希望研培班的学员们以华东师师范大学校友的身份将“爱在华师”的理念带到社会上,带入传承中。吴文钰副处长认为,此次展览贯彻了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并促进了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上海市文广局公共文化处(非遗处)杨庆红处长在书面致辞中,代表市文广局非遗处向华东师大的师生以及40余名来自北京、山西、山东和上海的学员们表示衷心感谢,强调了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琉璃烧制技艺”研培班和“印泥制作技艺”研修班在引导传承人正确认识非遗、理解非遗政策以及传递非遗保护理念上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表明本次以中华创世神话为题材的成果展既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新,又是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体现。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胡晓明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了图书馆不仅能提供以书本为主要载体的知识服务,还可以通过实物展示,让师生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以《西游记》中有关琉璃的故事记载及其背后隐含的中外文化交流史意义为例,指出物、史、艺的互证研究对于文化身份认同研究的重要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本次琉璃烧制技艺研培班是华东师范大学与研培班学员双方成果的共同展示,他代表学院对文化部、教育部、上海市文广局、上海市教委、上海琉璃工房、学校各部门各院系以及相关单位、个人的专业指导和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学员潘向阳代表参加华东师范大学首届琉璃烧制技艺研培班的传承人感谢相关领导、老师的关怀和赐教,特别谈到了参加本次研培班对于提升自身技艺水平、创新能力、综合素养的帮助。

 

领导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随后,各位在场领导亲自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并表示祝贺。结业仪式完毕后,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2016级硕士研究生王文慧和胡美娟倾情演奏了《彝族舞曲》,以示祝贺。

民俗学硕士研究生王文慧和胡美娟演奏《彝族舞曲》

熊琼教授、胡晓明教授与学员代表赵长安共同为琉璃作品《盘古开天》揭幕,宣布成果展的正式开启。在热烈欢喜的气氛中,在场的所有领导、嘉宾和学员们合影留念,并经由策展人和学员的导览,饶有兴致地欣赏了成果展作品。

熊琼教授、胡晓明教授与学员代表赵长安共同为展览揭幕

策展人与学员现场研讨

本次琉璃展展出了来自北京、山西、山东和上海的学员们亲手烧制的28件(组)琉璃作品以及四种代表性的琉璃制作工艺流程图。民俗学研究所精心组织了“主题活动、拓展与互动、公益特别活动”等三个大类近十项活动,努力通过民俗学与非遗保护研究、博物馆学研究的专业优势和青年影响力,积极发挥高等教育的综合功能,躬身履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大学职责,以博雅教育的实践,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

 领导、嘉宾和学员们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