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院系新闻

文军、吴越菲论文入选上海市社联2017年度十大推介论文

作者: 发布日期: 2017-11-20

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2017年度推介论文”于近日揭晓,我院文军教授和吴越菲博士合作的论文《社区为本:灾害社会工作服务及其本土实践——以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为例》一文入选。“年度推介论文”是上海市社联2013年起组织发起的学术活动,对本市学者年度内(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发表于国内中文学术期刊的、引起学界高度关注的原创性学术成果作出推荐,旨在反映本市社科界学术发展水平,起到对学科建设的引领和导向作用。经上海市社科界部分专家学者、社科类期刊主编、社联所属部分学会会长等投票推荐,2017年度上海市社联“年度推介论文”一共推荐了9篇不同学科的论文。

社区为本:灾害社会工作服务及其本土实践——以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为例》一文发表在《河北学刊》2016年第5期,后被《新华文摘》2017年第4期长篇转载。该论文指出,在过去 20 年,全球平均每年受到灾害影响的人数超过2亿。如何降低灾害的破坏性影响,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迫切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社会工作在正式灾害救助体系中处于缺席状态。对于灾害社会工作服务而言,如何在灾害情境的突发性、不可确定性以及复杂性中设计、组织、推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这在理论和实践上仍然是不清晰和不确定的。特别是对于一线灾害社会工作服务而言,其突出面临着一系列过程性的实践难题。该文以作者参与的民政部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支援团上海服务队在灾区所开展的服务项目为案例,通过行动研究详细阐述了专业社会工作在灾害情境中进行服务方案制定、具体项目策划、组织不同类型灾害干预实践的本土经验。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中心烈度9级),造成了108.84万人受灾。9月5日,民政部召开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启动视频会议,统筹组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支援团开赴鲁甸,进驻鲁甸灾区的各个过渡安置区,展开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灾区社会工作支援团在为期三个多月的时间内为灾区民众提供心理抚慰、安全教育、关系修复、互助网络建构、组织发展、社区建设与发展等方面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为期三个多月的“社区为本”的灾害社会工作服务本土实践,彰显了诸多方面的服务效能:通过以“社区生活共同体”为灾后重建模式的目标定位,灾害社会工作从聚焦于微观层面的矫治性干预逐步走向更为积极的社会资本重建。通过个案、小组、社区相整合的服务策略,上海社工服务队为个体、家庭、群体、组织、社区开展了不同层面的灾害干预,使社会工作在有限的服务时间内达到服务效能的最大化。

实际上,灾后恢复是一个提高灾害复原力而进行社会重建的过程,其既不简单等同于物质环境的恢复或修复,亦非是一个具有普适路径的过程。灾后重建中应当迈向一种“可持续的重建”,它具有双重的指向:一方面是需要应对当前面临的灾害多重影响的挑战;另一方面是作为一种更加长期的发展策略,通过环境、技术、经济、社会、制度上的系统建设来考虑地方社区长期发展的能力。

灾后重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的重建,必须考虑到一种人际关系的尽可能修复和重构,以及文化传承的接续。因此,增强个体或社区的资产依赖于过往和新增的关系,对于灾后恢复重建至关重要。也许正因如此,“社区”对于灾害社会工作而言才如此重要。

本研究通过行动研究方法展示了专业社会工作在促进灾后社区恢复重建方面的本土经验。对于灾后的社区重建来说,其基础和核心仍然是“人”(灾民),灾区各类关系的重建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因此,灾后社区重建首要的是人的重建,而人的重建又是社会秩序重建的基础,不得不回归到他的文化与他自身的世界中去寻求,这也正是我们灾后社会工作介入价值的终极性追求。“社区为本”的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目标定位在建设一个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要义就在于通过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使灾害安置区能够尽快回归到社区发展的本意和居民灾前的日常生活之中,以推动社区向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转型。专业社会工作如何发展出特殊的知识基础、行动策略以及操作技术来更有效地应对灾害,仍然需要理论与实务的双重努力。尽管社会工作在灾害管理与服务中的重要性已经逐步获得共识,但社会工作在灾害救助中的中心角色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进一步构筑。

《社会科学报》2017年11月16日在介绍该论文主要内容后发布的推荐语是:该文通过行动研究详细阐述了专业社会工作在灾害情境中进行服务方案制定、具体项目策划、组织不同类型灾害干预实践的本土经验,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