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晚上,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城市科学大师讲坛在闵行校区法商北楼一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坛邀请了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孙中兴教授为大家分享20年来从事爱情社会学研究的经验和成果,主题为“都市生活与爱情:社会学的观察和反思”。讲坛正式开始前,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为在场师生介绍了孙中兴教授的学术背景,并代表社会发展学院向孙教授赠予锦旗。来自社会学等诸多专业的师生慕名而来,大家期待远道而来的孙教授“指点迷津”。

孙中兴教授博士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长期从事社会学理论、爱情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曾在台湾被评为2005学年度的杰出教师,其所开设的课程《爱情社会学》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网易公开课等网络教育媒体上深受大众好评。本次讲座中,孙教授主要通过对都市生活中的爱情问题进行分析,进而针对各种形式的爱情问题提出相应的行动策略或建议。

都市生活作为现代爱情生活和问题的舞台,相对于乡村生活、乡土生活、传统生活有着独特的性质,主要表现在失去了传统的人际关系如血缘、地缘、姻缘等关系,人们在越来越自由的同时也越来越孤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且社会地位越发不平等;虚拟空间延展并与现实生活差距越来越大,网络生活中的匿名性越来越强;性别分工多样化,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逐渐式微;个人自主性渐强,超越了以往对家族的依赖;工作与休闲生活日趋多样化;生活规范和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单身和离婚人口日益偏多。在现代化的都市生活背景下,爱情不仅作为个人烦恼的来源和表现形式,同时也折射了更大范围的社会议题。从互动层次来看,由于个体之间社会化过程之间的差异导致爱情的代际差异;从制度层次来看,爱情受到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职场位置、经济、政治甚至宗教等影响;从文化层次来看,爱情也有不同的意识形态之分别,涉及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总之,无论是小我生活还是大我历史层次,爱情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在阐述都市生活特质与爱情的关联的基础上,孙教授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演讲和研究,为大家分析了都市爱情“万花筒”的诸多表现形式,如“大龄剩女”、“单身狗”、大量出现的相亲节目、同居生活、“小三”、净身出户、为各种经济利益而“假离婚”等现象,还解析了影视作品中的爱情与婚姻,主要涉及中学校园爱情、大学校园爱情、职场爱情、虚幻世界中的爱情等,同时也对现实中的“相亲角”中的多方主体进行分析,如父母亲在为儿女爱情婚姻未完成而产生的强烈焦虑和行动介入,相亲当事人感到压力的同时却也在相亲过程中主动“缺席”。

孙教授重申了一个传统中国爱情、婚姻的共识,即爱情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两家人的事情,爱情的责任范围不仅覆盖当事人双方的责任和彼此期待,同时也辐射到与双方家长的关系处理和日常沟通,并引导在场师生思考爱情的目标究竟是什么,虽然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见解,但是爱情应不止步于婚姻。此外,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日常用语或者符号,如“单身狗”、“适婚年龄”、“适孕年龄”、“门当户对”等名词进行批判性地思考和诠释。孙教授主张要用学术思考切实指导日常生活实践,因此他强调爱情需要学习,学习的方式和渠道有很多种,但是在爱情中,自己要先了解自己,选择另一半的时候不要将标准局限于外貌和经济实力,而是清晰自己最在乎、最看重的方面和品质,要能够彼此深度沟通,互相道出真心话,在相爱之时不妨也做好关于未来的约定,哪怕是关于如何分手的约定。最后,孙教授分享了他个人坚持的八字箴言:平等对待,共同奋斗。
讲座过程中,孙教授举出大量生活化的案例,加上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和独特的个人魅力,使得现场爆笑声和掌声不断。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问题类型多样,如分手后是不是可以做朋友、台湾同性婚姻政策、爱情中的星座问题、恋爱中的情结问题以及恋爱前是否需要先“了解”等问题,惊喜的是,现场提问的同学都获得了孙教授亲笔签名的赠书《爱情社会学》。





在同学们的欢笑声中,讲座进入了尾声,许多师生来到前面与孙教授合影留念,然后满足地离开了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