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董晓萍:跨文化与当代高等教育

主讲人董晓萍教授
2017年12月8日,我国著名民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应华东师范大学“知名学者学术讲座”之邀前来讲学。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与华东师大民俗学研究所承办,讲座地点设在华东师范大学法商北楼123报告厅。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副院长田兆元教授对讲座给予大力支持。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党委副书记黄燕教授,华东师大民俗学研究所徐赣丽和李明洁等老师出席。华东师大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王晓葵教授主持讲座。
董晓萍教授讲座的题目是《跨文化与当代高等教育》,主要围绕四个问题进行阐述:一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崛起所引发的跨文化学建设的必然趋势,二是从跨文化学建设看我国高校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的内涵与迫切性,三是跨文化学教育与建立中国文化话语权的关系,四是加强民族民俗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讲座后进入互动环节,会场反应强烈,现场师生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董晓萍教授表达了敬意与感谢,讲座圆满结束。2017年12月8日,我国著名民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应华东师范大学“知名学者学术讲座”之邀前来讲学。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与华东师大民俗学研究所承办,讲座地点设在华东师范大学法商北楼123报告厅。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副院长田兆元教授对讲座给予大力支持。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党委副书记黄燕教授,华东师大民俗学研究所徐赣丽和李明洁等老师出席。华东师大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王晓葵教授主持讲座。
董晓萍教授讲座的题目是《跨文化与当代高等教育》,主要围绕四个问题进行阐述:一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崛起所引发的跨文化学建设的必然趋势,二是从跨文化学建设看我国高校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的内涵与迫切性,三是跨文化学教育与建立中国文化话语权的关系,四是加强民族民俗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讲座后进入互动环节,会场反应强烈,现场师生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董晓萍教授表达了敬意与感谢,讲座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
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数字民俗学实验室主任。国际民俗学会会员。国务院学位办第六届、第七届学科评议组社会学组成员兼召集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曾先后在美国依阿华大学和俄克拉荷马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法国远东学院、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芬兰约恩苏大学、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从事合作研究和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民俗学、跨文化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和数字民俗学。出版著作55种,发表论文300余篇。协助钟敬文先生集体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个人获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等多项。近期主要著作有:《田野民俗志》(北师大出版社,第二版2015),《中国民俗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专论》(商务印书馆,2015),《跨文化民间文艺学》(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16),《跨文化民俗学》(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17),《跨文化民俗志》(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17),《跨文化民俗体裁学》(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17),《穿越文化层》(中华书局,2017)等。
接下来,董教授从跨文化学建设分析了我国高校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的内涵与迫切性。她提到,人类距离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和合理掌握集体命运的日子还很遥远,因此不同文化的社会都有义务建立跨文化的全球伦理和全球责任感,这也是跨文化学建设的社会基础。而回归到现代大学教育的心态上,建立跨文化学教育就是要突破20世纪以来的大学分科教育,从而加强交叉学科研究和综合研究,并以此为出发点构建跨文化学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