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7 王晓葵教授主持主旨发言
董晓萍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已成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文化自信的一部分,也进入了高校学科建设的日程。针对如何立足我国具体国情,正确处理文化自信、国际化战略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综合关系,董教授提出了“民俗文化社会治理新角色”、“民俗文化公共资源人”、“民俗文化资源优势”等概念及相关理论问题。

图8 董晓萍教授发言
金江波教授用丰富的影像展示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承担文化部、教育部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实践探索,提出通过协同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实现当代性表达、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非遗传承人群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协同创新模式。

图9 金江波教授发言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史依弘老师以自己学习京剧、表演和创新剧目的经历,介绍了现代京剧传承发展的经验。在主持人王晓葵教授的邀请下,史依弘老师现场表演了《梨花颂》唱段,赢得满堂彩。

图10 史依弘老师发言

图11 王晓葵教授与史依弘老师互动
张士闪教授认为,非遗保护制度建设的本质,是通过改进、设计国家层面的“礼”的规则,促进国家与社会之间双向融合的“礼俗互动”,而如何以共有、共享、共益为关键词,激活地方社区的组织机制,优化国家政治设计与地方社会运行的逻辑贯通,仍是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图12 张士闪教授发言
薛雯教授分享了上海理工大学建立非遗数字化传播研究中心、工业遗产展览展示中心和开展国学进大墙系列活动等一系列非遗项目现代转型实践经验,昭示了非遗数字化保护的重要趋向。

图13 薛雯教授发言
田兆元教授指出,在中国非遗保护运动社会发动十余年以后,现已进入新时代:全社会的非遗保护意识进入情绪情感时代;城市在弘扬自我传统的同时,开始了接纳乡村遗产的新时代;非遗保护进入能力建设的实质性阶段和创业创新时代。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非遗保护也亟须进入智库时代,尤其是各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开展与各界的合作,成为智库新军以及非遗保护的一支重要力量。

图14 田兆元教授发言
当日下午的论坛研讨分别在三个分会场上同时进行。
第一分会场的上半场由浙江师范大学陈华文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王晓葵通过日本“和食”成功申请人类非遗的例子,探讨了饮食类申遗文本的思路和呈现方式,并借以指出食物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关系的重要性。陈华文探讨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包含的内容及其体现方式,以此来反思、追问非遗保护的目的。北京联合大学谢崇桥对“核心技艺”与“关键技术”进行了区分,强调徒弟的悟性对于非遗核心技艺传承的重要性。华东师范大学唐忠毛提出,由于佛教文化艺术的丰富性与深刻性,佛教非遗仍有巨大的挖掘空间。楚雄师范学院陈永香以彝族火把节为例,分析了非遗保护视野中的民族节日形态,并围绕火把节的非遗保护路径作出思考。西南民族大学肖坤冰从“茶与外交”、“以茶为媒的文化交流”等角度介绍了作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茶艺”在当代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李柯立足现实语境和问题意识,运用文化谱系学说,深入探究了非遗传承能力建设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改进设计研究的缘起和思路。华中师范大学孙正国从“理念阐述”、“概念梳理”、“制度设计”与“个案研究”四个方面对本场发言进行了鞭辟入里的点评,对发言人予以高度评价,并主张将以上四方面的研究有机绾合起来。

图15 刘魁立先生发言

图16 陈华文主持

图17 孙正国评议

图18 唐忠毛发言

图19 陈永香(上)、肖坤冰(中)、李柯(下)发言
第一分会场下半场由南京农业大学季中扬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徐赣丽指出了政府进行非遗保护的局限性,并以手工艺保护为例提出非遗走进生活的可能性。季中扬认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关键在于由文化主体普遍自觉而形成手工文化,即实现非遗的“自力保护”而不是依赖国家财政的“他力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柯小杰以四川省绵阳市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为例,探讨了传统工艺传承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王均霞通过回顾一位鲁西南乡村家庭主妇的纺织生活,探讨了通过物来讲述个体生命故事的可能性。广西民族大学刘梦颖以广西某侗族木建筑队为例,探析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在市场化行为下的传承与发展,并提出保护思路。评议人山东大学张士闪从“非遗保护理念”、“非遗保护方式”与“个人生活史研究”三个维度对本场发言予以概括,揭示出相关利益方特别是民间的在场对于非遗保护的作用力。精彩的点评引发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

图20 季中扬主持

图21 徐赣丽(左上)、柯小杰(右上)、
王均霞(左下)、刘梦颖(右下)发言
第二分会场上半场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柯小杰主持。上海大学黄景春以传说人物黄道婆身份建构的时代转变为例,指出口头传统和表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过程中,由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注入而导致了社会记忆的再生产,分析了社会记忆再生产的几大动力源。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徐华龙分享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文化活动教育等筷子文化教育的方式,强调筷子文化传承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华东师范大学李明洁用丰富的图像实例展示了上海百年(1900—1999)插图史,提出观看物品上的图像是解析都市民俗的途径之一,并借鉴社会语言学“真实时间”与“显像时间”的概念对非遗研究中套叠的“时间感”问题进行了探讨。华东师范大学黄佶以端午节、京剧等概念的现行翻译所造成的理解问题为例,提出外译文化遗产名称的翻译思路。华东师范大学王立阳关注非遗语境下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乡村社会建设,认为必须重视乡村的自我现代性建构。上海古猗园林晓桦介绍了上海古猗园对以南翔小笼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利用现状,并提出对上海市非遗保护的思考与建议。上海古猗园亓明曼则具体介绍了作为“传承与记忆之场”的上海古猗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生活的实践。南京农业大学季中扬作为评议人对本场发言逐一点评,并引导与会专家围绕“记忆”、“多元现代性”、“景观叙事”等学术热点展开深入讨论。

图22 柯小杰主持,季中扬评议

图23 黄景春发言

图24 李明洁发言

图25 左列为黄佶(上)、王立阳(下);
右列为徐华龙(上)、林晓桦(中)、亓明曼(下)
第二分会场下半场由来自《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胡宝华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宪昭围绕其大作《中国创世神话母题(W1)数据目录》恳谈体会,介绍了这一目录的主要构成、母题目录的使用价值与基本特点、母题提取的资料来源、目录建构方法与编排原则等,并期望该书能够成为创世神话研究的新研究工具。华中师范大学孙正国探讨了湖北十大民间人物传说的文化谱系建构,诠释了民间传说在公共话语与地域话语、国家认同与地域认同之间起到的桥梁作用,是对于民俗谱系学说的重要倡扬。上海社会科学院毕旭玲介绍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8)》的相关情况,提出“传统工艺的保护与振兴”、“创世神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域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点。华东理工大学刘捷分析了“新神话主义”背景下当代神话传播媒介与叙述语境的变异,对这种“新生命力”持谨慎观察的态度。本场评议人楚雄师范学院陈永香根据自身对西南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与在场专家就数字化时代的神话与民间传说研究进行了深入讨论。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亦对整场讨论进行总结,指出学者应在媒体转型浪潮中保持反思。

图26 胡宝华主持

图27 陈永香评议

图28 王宪昭发言

图29 孙正国(上)、毕旭玲(中)、刘捷(下)发言
第三分会场为“第三届城市社会与文化建设博士博士后论坛”专场,来自台湾文藻外语大学的邓文龙副教授与青年专家学者们,围绕“都市文化与非遗保护”等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探讨。

图30 “第三届城市社会与文化建设博士博士后论坛”专场会议现场
论坛闭幕式由陈华文教授主持。首先,四位评议人就第一、二分会场的发言情况予以小结。孙正国教授介绍第一分会场上半场在非遗保护理念、非遗保护概念、非遗保护制度和非遗保护个案等方面进行的多维度探究,并充分肯定了相关讨论的意义和张力。张士闪教授表示,第一分会场下半场全程都聚焦非遗传承中的民间机制问题,提出了政府保护的有限性问题,并由此展开了深入讨论。季中扬教授认为,第二分会场上半场议程话题丰富,涉及到了“非遗与文化记忆问题”、“非遗保护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教育保护问题”、“非遗的翻译与传播问题”等前沿话题。陈永香教授则指出,第二分会场下半场围绕“创世神话”、“谱系”等关键词展开,并关注到信息技术革命对神话、民间传说研究所产生的影响。

图31 陈华文教授(右)主持闭幕式,刘魁立先生(左)出席

图32 四位评议人孙正国教授(左上)、张士闪教授(右上);
陈永香教授(左下)、季中扬教授(右下)进行小结
最后,华东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暨非遗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智库主任田兆元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本次论坛具有相当的创新性和启发性,切磋深入、互动良好,并对参与本次论坛的诸位领导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田教授指出,非遗保护的能力建设、非遗保护走向公共生活实践,已成为在今日中国建立文化自信的当务之急。非遗保护不是口头文章,需要更多切实可行的战略方案,这就需要进入智库时代,团结各大高校的力量,提升自身的学术科研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建设相关研究大数据与专题网站,形成非遗保护研究跨学科专家团队,完善决策咨询专报机制,并增加媒体报道与舆论引导,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举办智库论坛及相关会议,从而造就百花齐放的态势,逐渐形成分工体系,扩大智库的影响力,真正对非遗保护运动的开展起到积极作用。田教授还表示,这次高峰论坛以非遗智库研究为己任,在国内尚属首次,以后会持续办下去,同时本次论坛的开创也是抛砖引玉之举,希望并欢迎更多的高校与专家学者能够加入到非遗保护理论研究与非遗保护智库建设当中来,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现代生活的回归、融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图33 田兆元教授进行总结陈词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姚紫薇,感谢《民族学刊》编辑部李跃平教授友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