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4日下午13点整,索邦巴黎第一大学的Padovani Florence(傅兰思)副教授在法商楼北楼101室为社会学系师生进行了一场题为“The Three Gorges Resettlers take roots in Guangdong From Wushan to Sanshui”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会进行了前期的宣传,社会学系赵晔琴副教授主持。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黄时进副教授、我院社会学系、人口研究所的部分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来我校学术交流的广东高校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整场讲座持续了近两个小时。
傅兰思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政治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曾在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欧洲政治和国际关系,也曾是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研究员的访问学者,她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移民和非自愿移民,本次讲座的内容就是根据她近年来从事的“广东省三峡外迁移民社会适应性”研究的一部分。讲座过程中,傅教授为了使她做的研究原汁原味的呈现给大家,尽管她的汉语水平较高,仍然使用英语与大家交流。
傅兰思老师通过对移居到广东的三峡移民的个案研究展示出个体和社区如何克服众多困难和挑战(例如文化适应性、对移民家庭的重新界定等),进而尝试去重新建立一种新的身份。通过对14个移民家庭的个案研究,她发现,一部分家庭及个体由于种种因素一直在忍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甚至将它们推向近乎崩溃的边缘。一些人选择重新回到三峡,而绝大多数移民选择了继续留在广东,“落地生根”,重新建立起新的社会和社会网络。
傅兰思老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广东省巫山的地区与峣山村的基本概况与自然资源。接着描述了这些新移民的文化适应力、经济地位、生活方式、村委会的选举(政治权利),村长的权力、移民工作者社区的融合、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等。这些移民在新的社区生活遇到了较多的困难,主要有社会文化适应的困难——语言(或者说方言)、远离了原先的社会网络系统,进入到了不熟悉的环境、工作问题等等。但大多数家庭具有挖掘生活的能力,通过对一个移民到巫山的典型个案介绍、解释了为何有些家庭离开了广东,重新返回三峡老家。近年来有大量的三峡原住民外迁,有些是基于社会流动的自愿性,而有些是受到压制而“被迫”迁往广东等地。
讲座接近尾声的时候,在场的老师与傅兰思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互动。社会学系赵晔琴、华东理工大学的黄时进两位老师针对傅兰思老师此项研究时间、方法、难点、关键点等与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同时,现场的同学们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向傅兰思老师请教,例如移民权利的争取、最先移民者、他们的移民方式、动机、移民行动的积极方面、传统文化的影响、城市与乡村移民方式的差异等。最后,傅兰思老师鼓励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学生要敢于、善于进行社会调查,忠实于实证研究的严谨性,尊重个案研究的差异性与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