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研究  媒体关注

香港大学田晓丽:跨文化医学传播中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 发布日期: 2014-05-24

2014年5月14日 下午13:30,来自香港大学的田晓丽博士在一教222教室为社会学系师生进行了一场题为“跨文化医学传播中的理论与实践:以十九世纪中国的外科手术为例”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社会发展学院承办并进行前期宣传,由社会学系薛红博士主持。我院人类学系朱宇晶博士,社会学系姚泽麟博士和李丽梅博士,以及社会学系、社会工作系、历史系等院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整场讲座进行了近两个半小时。

田晓丽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士,香港中文大学硕士,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香港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她的研究兴趣包括:知识社会学,科学知识和技术研究,十九世纪西医入华与医疗传教运动,社会语言学,以及互联网与社会互动研究。她的研究成果曾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以及Modern China

从十九世纪早期开始,新教传教士将近代西医介绍到中国,由于种种原因,传教士在中国主要施展的是基于解剖学基础上的外科手术。尽管碰到过各种误解,但从一开始,传教士就吸引了大量的中国病人。本次讲座,田晓丽博士试图解释这样一个现象:是什么使得对近代西医知之甚少的中国人那么快地去尝试西医呢?为什么十九世纪的中国人会那么轻易地把自己宝贵的身体置于外国教士的手术刀之下呢?问题深深吸引了在场同学的兴趣。

 

在讲座中,田晓丽博士从知识传播的角度,对这一历史现象提出了一个文化上的解释。田晓丽博士通过知识社会学的理论,以及相关资料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分析了当时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医疗的认知情况,分析了西方传教士入华传教所做的本土化努力和他们在西医传播中起的作用。田晓丽博士的核心问题是:在一个社会已有的知识体系下,人们是如何认识和接受外来的、新奇的但也是熟悉的事物的。通过对于资料档案的分析和论证,她发现影响知识的跨文化传播效果的更主要的是传入社会的文化情况而不是知识本身的内容。通过分析当时中国社会医疗理论以及民间的医疗实践,她也发现了有时候实践和认识可能是不一致的,实践可能先于理论等有趣现象。

 

整个过程中,田晓丽老师讲得生动而有趣,用全英文的PPT展示很多图文资料,也为同学们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接近尾声的时候,田晓丽老师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许多对话和互动。社会学系、社会工作系、历史系以及来自法国的留学生都就田晓丽老师所说的主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疑惑和好奇。如西方医疗的传入与宗教的传入结果差别如何?中国社会不同阶层对于西医的认知又有什么差异?田晓丽老师与在场的老师通过轻松的探讨的方式回应了大家的问题。

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本次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场师生都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