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6日,我们有幸请到了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梁永佳教授为我们带来“重建他性:大理地区的超越性与民族性”的讲座,此次讲座系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校级百场讲座暨MODO人类学讲习堂第51讲。讲座由黄剑波老师主持,人类学研究所朱宇晶老师以及其他学校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专业的多位同学共同参与。
本次讲座围绕云南大理喜洲镇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宗教和民族活动,对“宗教”和“民族”活动的复兴原因进行了讲述。讲座伊始,梁教授以其田野过程中遇到的一位老年修行者的故事为引子,提出中国人的宗教生活不是身份制的,而是到老了才进入宗教生活,才开始关心所谓的彼岸世界,正如老先生所说“年轻的时候想的是玩,是去看邻村的姑娘,只有老了才开始讲规矩,才开始修行。”梁教授的问题意识也由此产生,即是什么原因使得宗教意识和民族活动复兴?又是什么让喜洲这样一个当年如此富庶又世俗的社会变成了现在充满鲜活的民俗跟宗教活动的场所?

教授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首先是民族志层面的原因,即宗教与民族意识的复兴与善男信女的出家“修行”(通过与道德存在的持续关联而获得超越的人生)有关;其次是社会学层面的解释——草根社会的再道德化,指的是草根社会重新在以道德为含义的年代,组织起来的符合社会价值观念的正确的集体活动;最后是本体论层面的意义——关联“他性”。“他性”是本次讲座的重要概念之一,意为不在此时此地而且超越此时此地,因为死亡是每个人终将面临的话题,是个体可以预见的结局,因此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并不是哲学上的问题,而是每一个人必然会想到的问题,只有通过关联他性,才能获得意义。

随后,梁教授以大理洞经会和莲池会为例,解释了草根社会如何通过参与相应的修行实践实现再道德化。其中,莲池会是“老妈妈”即儿女均已成家的女性一起念经、吃素、节庆朝拜本主等定期活动的重要场所,因为女性通过莲池会对本主的朝拜,沟通了家户与本主的关系,本主之外尚有本主之主——神都,神都又与巍山相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家户→村落→大理→大理之外”层层递进的格局,并以此获得他性力量。
此次梁教授关于大理地区超越性与民族性的研究引发了大家关于当前社会宗教和民族研究的诸多思考,在座同学们积极提问并参与讨论,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