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院系新闻

MODO人类学讲习堂第52讲——以小见大:关于中原农村重型卡车的田野工作

作者: 发布日期: 2018-10-30

20181026日,为期三天的“田野研究与写作工作坊”在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顺利展开。活动开始,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南京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教授邵京老师为我们作“以小见大:关于中原农村重型卡车的田野工作”这一精彩讲座。讲座特别邀请了复旦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潘天舒教授主持。此次讲座为MODO人类学讲习堂第52讲暨田野研究与写作工作坊系列讲座之一,讲座现场爆满,气氛十分热烈。

跑车/玩车(指重型卡车)是近年来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种新的生计方式,更是一个我们可以从细微之处考察经济变更中呈现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切入点。邵京老师回顾数年的田野作业,探讨人类学中经验研究与理论思考的互动关系。




老师举了他在田野中的一个例子,“在做田野时,见到一家小运输公司一个年轻的合伙人,他说:“现在不管做什么生意都要有人脉,这是我们的国情,你也应该知道。”赫茨费尔德讲文化亲密,意思是让我们知道在现今的民族国家制度环境里做人类学,要会穿透由官方话语经营的自觉文化,通过了解百姓都知道不宜外扬的所谓文化尴尬来把握社会成员的国家认同。而这个例子中的人认为,“国”与“民”总会一致对外打官腔,但关起门来自家人说话时就没那个必要。即便是“文化”上的局内人,我们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还是要看有没有制度亲密,也跟我们自己在制度所依托的体制中的位置有关。我们做这样的人类学,更需要的是把握制度亲密,并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场景里考察“制度”和社会角色的能动性。

最后,老师总结到用“制度”这个人类学不大用的分析范畴来讨论我们熟悉的社会生活,就如同借用一个棱镜,换个方式以发现人类学用顺手的老棱镜下看不到,也不会看的“文化”。而维护制度稳定的道德约束力也同样值得我们分析。在这里对社会生活的一个局部通过田野观察而做的描述,采取的视角与比较政治学不同。这不仅是为了呈现社会角色眼里的“制度”,还有他们的道德空间,以及他们在社会转型与发展中的分量。同时,这样的“跨语境”实践也是人类学找到“文化”的一种途径,而这里我们找到的恰恰是因为我们身在其中而不被察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