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7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张文义为我们带来主题讲座“命运的纠缠:一位景颇妇女生命中的偶然、必然、时间福祉与生命意义”。本讲为MODO人类学讲习堂第53讲暨田野研究与写作工作坊系列讲座第二讲,由吴旭老师主持,此次工作坊的老师和学员共同参与。

此次讲座中,张文义老师通过中缅边境景颇山的一个具体个案来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人类学家如何理解别人和自己的生命?个案的主角是老师在田野中的房东妈妈,名叫果香。根据当地的四套命运解释体系,她自己和其他人对她起起伏伏的生命历程做了四个诠释。为了理解这四个诠释,老师介绍了景颇对于命运的四套知识体系。第一套来自景颇人自己关于生命构成的理解;第二套来自于景颇的打卦表;第三套来自于十八世纪进入景颇社会的基督教;第四套来自于汉族的生肖系统。需要注意的是,这四套知识体系往往会相互排斥,因而对于果香的生命的四个诠释也彼此冲突,没有统一的解释框架(她的强大命运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灾难,但也拯救了自己和他人)。这些诠释在当地引发了许许多多的社会过程,使得果香的命运与其他人的命运纠缠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不仅仅是社会的、认知的,更多的是情绪的,情绪主宰着她的生命诠释最核心的内容。
那么,人类学家应该如何去理解这种复杂性?社会体系和生命属性二者应如何结合?前人已有尝试,例如de Certeau的“making do”和“making with”这两个概念。“making do”指人们严格地遵循社会的逻辑,在有一套社会规范的条件下,人们按照社会规范生活、行动。“making with”则强调人们在遵循着社会规范的基础上,生活中除了理性的算计之外也有很多非理性的东西,例如情感,因而生活也是一个人们重组各种多元复杂的资源的充满创造性的过程。老师认为,这两个概念虽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果香的四个生命诠释如何从一个转变到另一个,却不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每个诠释带着人们的情感、追求和理性算计之后,又如何引发了繁复的社会过程、命运纠结的过程,或者说个体和个体命运之间交织所形成的复杂的看似混乱的过程。对此,以往人类学给出的答案往往是决定论式的,如今张文义老师正努力寻找新的答案,期待着人类学家在书写他人的生命的时候,能够同时“既看到生活的质感,也看到世界的机制”。
讲座最后老师以《天净沙·秋思》结尾,来表达自己对景颇人的整体印象——失意与诗意的结合。讲座在充满诗意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